立春,二十四节气[1]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u9 u) ]. O2 b! D1 p
2 j1 |5 ]+ |- a5 d7 P
0 |3 c- i! A& ]( ~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8 Z/ y! u S% A2 O* _
9 b$ _' J) S$ z2 z! }0 h1 P7 {5 U/ y; m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4 e) W, H' k* L
" L- K/ @, j1 Q3 x" K/ P, c# ~* G7 {
0 I; F! Q# P }: L" \' W. s4 P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0 H3 V2 b2 S }; W$ t: N0 X$ u
/ F; Z& I9 Q- i4 l3 v2 G* a2 V/ a3 P# k. \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O4 l+ |9 `% v
4 [, a# r+ c6 X9 g& L3 A" D% s$ z x; C6 c1 Y
3 l6 N6 [6 ~7 e5 Q3 b0 i1 Y满园春色入大地
3 l2 h2 w' I @- S9 f' Y7 X, A7 T# p
春气盎然荡满园
! F1 V, u. C* g+ ` O% W2 X5 z
) D+ S8 |* t2 _9 Z八方百花相争艳
' t; W* Z; E( v2 h4 E
- ?! m1 ~+ v; ` _$ G0 H- M要问花魁在何方
m4 I0 E% X3 k6 j8 \
( x5 Q/ c0 M2 j, ]* a众妮遥指港城湾& s) z6 j& ?) l1 u: N, {; e; }
0 Z. R$ M) I/ u3 D) u" c# C不知均若恋伊人
8 |$ y; d7 l6 g# V) @2 ?$ T2 ?; }, [, |* d3 }9 w& | b
只知思君心似箭! C- {# Y5 y: V5 Z2 V
3 G8 \4 b9 a% T) @要问情谊何尝在
# E' r* w% f/ W% o- g& w9 F
; _, _* m* K# r# C; z5 g$ s处处芳香传千里: {5 i, T4 Q+ Z2 i# X' n- X
5 L4 y% b# f: l. _4 | M% D7 l君若无心又怨谁" I# [$ J _! J# N5 g
" a- _- n! [+ |0 @9 ~2 x0 q6 a漫漫情肠四海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