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药的传说V——荷、牡丹、白芍、丁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5 22: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月花神——荷2 p+ u9 ~& J( M

; T0 o7 s5 W: L" @0 c; C      花中君子似芙蓉,6 ], h! S$ a- J- U+ {, h3 ~
      亭亭玉立在水中。
! b7 S+ w$ i: l      叶可升清去暑热,
& K; X7 g7 L1 Y! p% L* C4 G" P      子能补土消烦哝。% E/ w; _2 d% E
$ Q* M& V$ y" g
      荷花亦称莲花。民间传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荷花生日,因此荷花有“六月花神”之称。历代文人对她留下了许多名言佳句。如唐代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商隐的“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自天真”,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鲍昭的“冠五华之仙草,超回照之灵木”,以及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等,都成为吟诵千古的名句。
' D$ ~# H+ f9 a& p" i6 t- ]- r* ~) w9 @
      作为药用,荷花一身都是宝。它的十大部份:荷花、荷叶、荷蒂、荷梗、莲子、莲须、莲房、莲心、藕、藕节,均是历代医家的药材。
% [0 M+ A. H$ Z/ Y/ @1 b
. C( Q+ }: e# Z, [: W9 n# ~      荷叶性平味苦,有清暑辟秽,升清醒脾,化瘀止血的功用。每逢夏季,在炎热的南方,民间多有吃荷叶粥的习惯。它的做法是选用新鲜荷叶一张,洗净煎汤,再用荷叶汤同新大米煮成稀薄粥,待粥将成时,加入少量冰糖,稍煮即可。荷叶粥有解暑热、降血压、降血脂及减肥的功效,适应于夏天治疗感受暑热、头昏脑胀、胸闷烦渴、小便短赤等症。/ N9 Z. q% {, N  |
; z- R% A/ W  V0 R, `4 P3 n! U' ^
      在荷的十大药用部份中,莲子入药最早。《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品”之药,还称之为“水芝丹”,说它能“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莲子的功效又可用“养心、益肾、补脾、固涩”八个字来概括。古人把它当作一种强壮滋补药。
7 y$ p4 ?% z, Q) ?6 ^. u0 V& `) q9 z+ S* U8 s+ i

; O! ?) w1 z$ m5 P4 C" [
% {) B' T% Z" a5 T- [9 J) @# G- |) N0 [/ Z4 a& O

8 p# h/ `$ r8 r" Z3 k  x+ j, F) M+ \- j

3 @0 E! t) Z2 S
" Z7 Y- z9 b( q4 a- g7 i5 J5 r“花王”—牡丹
1 n% o+ \4 w/ K1 _1 i
/ i2 ?& }1 ]7 e6 Z5 r1 F4 K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1 m6 T/ O! ~3 D0 x7 C
      竞夸天下无双艳,始占人间第一香。  E- S. u" t. b  h" K. ], t: z/ R% Q
                          —唐·皮日休
' W5 {. F# g2 }) S- i- o; m0 ]
: M. b( @$ w  }, Y* O: F      唐开元时,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因为听腻了梨园旧曲,请翰林学士李白进诗。李白写到:“名花倾国两相欢,长伴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诗中的“名花”,指的就是牡丹。) Z' \# R( i9 x, D
/ z$ z6 ?( a9 ]2 i7 w2 w
      据《明史》记载,元末农民起义首领张士诚手下有位大将卞元亨,家住盐城便仓,其庭院内栽有牡丹。因张士诚被朱元璋打败,卞被发配辽东。牡丹因哀其主人的悲惨遭遇,九年枯萎不开花,直到第十年,牡丹才重放异彩,原来卞元亨被赦免归来。卞便题诗曰:“牡丹本是手亲载,十年春风九不开。多少繁华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
' n7 S9 E# ~5 ]6 _& Z
- m4 [- `: g: P. C/ e$ b      另有传说,卞元亨少时,膂力过人,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一只。吴王张士诚赏其智勇,官封以元帅。士诚败,元享隐退便仓。途中马鞭丢失,遇一梅花鹿,口衔枯枝,跪到马前。元亨取其枯枝,策马而归。至便仓家园,插枯枝于地,遂为枯枝牡丹。
5 v+ O1 y8 f% D; W$ }% ~# i" a5 M
1 U9 c' a1 e- r  t      枯枝牡丹乃牡丹中稀有珍品,花朵美艳润泽,芬芳馥郁,恰似胭脂凝成。那衬托著花朵的叶片,繁茂厚实,青翠欲滴,而主干却似饱经风霜,憔悴欲枯,如同乾柴,唯开花处有点青枝绿叶,故有“枯枝牡丹”之名。更有趣的是,其花为单瓣,正常年份,每朵花为12瓣,农历闰年,每朵花则为13瓣。5 [) l/ ~3 F) Q0 W5 y
7 J" ?5 Q8 h1 ~4 H
      牡丹是一种毛莨科芍药属的落叶灌木,花朵硕大,富丽堂皇,色香具佳。除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外,且具有药用价值。牡丹自古以来皆用其根皮入药,名曰“丹皮”,是一味凉血妙品,化瘀神药。丹皮能清血,活血散瘀。对阴虚骨蒸、无汗、口渴、经闭等都有神效。后又发现,丹皮还有降低血压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功效。5 N+ V" M  Y* b5 H# B, m4 E  l( u

, g) ^( @7 s. x) O6 ?/ v: H      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本草纲目》) 唐人称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得名。群花之中,以牡丹为首,芍药次之,故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x2 S$ _/ q1 `. f
0 R6 I8 I8 ?3 f0 B: ?8 w8 @4 c, w0 [$ O! [8 i

* ^* T% e6 L) j( T' I9 U( J' m
+ f1 x. [/ C; t2 x
1 [! B, G3 q" _- w" [1 |0 G+ i7 y+ @$ r, s- L4 x
白芍的传说5 g* z3 u- d$ Z4 J& i: ~  u
2 h, l5 i9 J9 E" e
       华佗喜爱栽草药作为标本,以辨别药之真伪,防止用错药。他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满了草药。一天,有个外地商人看华佗爱种草药,便从山上挖了一棵芍花给华佗,并对华佗说:“这芍花本是野生,人家都说它可以治病,不知真假,我给你一棵,你试种一下。”华佗就把这棵芍花栽到了窗外。来年春天,芍花开放,华佗就先尝花,后尝叶。由于华佗对芍花的采药季节还没掌握,对春天的芍花不能入药更不了解,只感觉它没有什么药味,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就把它放那儿不管了,一直放了数年没理睬它。1 y7 g  U* a+ h8 `

8 ?- C/ n# p$ H' I       一天夜晚,夜深人静,秋风凉爽,月对窗户,华佗正在灯下精心地撰写医书,把某药治某病一条一条地记录着。正写之间,只听窗外有一女子的哭声,他抬头往窗外一看,迎着月光有位身穿绿衣、头戴红花的美貌女子。“啊!这是谁家的孩子,深更半夜的在外啼哭,难道受了什么委屈?”华佗便出去看看,可东瞅西望,却未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的地方正是那棵青枝绿叶的芍花。华佗心想:难道是它吗?他看了看芍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既是你有灵验,现在已是初秋,早已花谢叶老,也用处不大了,况且你身无奇处也无法入药呀!”说罢转身回屋里去了。刚到屋里坐下又听到那女子啼哭,抬头一看还是她。他又出来看,还是没人。那女子站的地方仍是那棵芍花。一连几次都是这样。! R& \# q! y* k, i  [6 y. V# r+ A! z
  D2 |8 B( e" ^  Z' y
       华佗觉得非常奇怪,就叫醒夫人,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向夫人说了一遍。夫人说:“这家房前屋后的花草,都是你亲手种的,在你手里都成了良药,治了不少病,救了不少人,只有这棵芍花在那儿冷冷清清地无用。我想:可能是你没把它放在心上,你不了解它,它委屈地哭了。”华佗说:“我早已尝过多次了,花叶梗都没有什么用处,可怎么入药呀。”夫人说:“花叶梗你都尝过了,你尝过根吗?”华佗又说:“花叶梗都没有用,根还有啥尝的。”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不往下说了,就说:“好啦,天已经不早了,你休息吧。”华佗觉得很累,便倒下睡着了。
( i: w+ {$ }! ^" |
, V0 e, L) K, x       华夫人越想越睡不着,越想越觉得奇怪,总觉得芍花啼哭是委屈了它,可能它的用处还未被发现。不行,我得想法成全它。早晨起来,华夫人拿了一把菜刀去切菜,一不小心手被菜刀划了一下,血立刻冒了出来。夫人忙把华佗叫起来。华佗一看,赶忙拿刀伤药敷在伤口上。但血还是止不住,一个劲地往外流。华佗可没办法了。夫人便说:“不妨你把芍花根挖点来敷上试一试。”华佗便挖了一点芍花根,捣成泥状敷在伤口上。嗬,可灵验啦,血立刻止住了。过了几天,伤口愈合,好了之后连个痕迹也没有。% M) {( Y3 q: g+ W/ E5 E2 Y
7 U. P) a( \4 [$ `% J
       华佗说:“夫人多亏你提醒我,你还为它流了血,要不是你,就把一味好药给埋没了。”后来华佗对芍花做了细致地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便将它记在《青囊经》里,给加了一个“药”字叫“芍药花”。由于华佗的栽培试验,芍药便在谯陵(今亳州)大力发展起来,后来又发展到四川、杭州、陕西等地,但以产在谯陵的个大、色白、粉性足,被称之为白芍。' g' R: b6 H# Z
2 D/ ^: s& B9 x6 H1 v2 a  |* r
4 s$ ?# f& h' S, X9 a4 m) q

. H4 G% {8 c" D/ B2 }   白芍
" d1 T; w6 m7 f0 ]0 g$ u) }: o$ q: m6 R
   
9 J, B0 E$ \$ h6 L( G) D
' [" i, F) h0 \  c" V7 ~       【别名】金芍药,白芍
. I: p- |! Z7 x1 X4 E5 X* D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 . G: }* W- O1 v: K, D" T6 o2 Z  H
       【植物形态】芍药(《诗经》),又名:离草(《韩诗》内传),余容、其积,解仓(《吴普本草》),可离(崔豹《古今注》),犁食、鋋(《别录》),没骨花(《胡本草》),婪尾春(《清异录》),将离(《纲目》)。
" u, I  R) |: h$ p6 X) E% A, ~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肥大,通常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茎直立,光滑无毛。叶互生;具长柄;2回3出复叶,小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长8~12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缘具极细乳突,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在下面隆起,叶基部常带红色。花甚大,单生于花茎的分枝顶端,每花茎有2~5朵花,花茎长9~11厘米;萼片3,叶状;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红色或红色;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心皮3~5枚,分离。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钩状向外弯。花期5~7月。果期6~7月。
( ~, r( m0 m9 a* l# S, b. I+ x. X       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5 `1 w( i8 i' ~  o
       【性味】苦酸,凉。 5 O: [5 {& i: K8 m3 e
       【归经】入肝、脾经。 ! C! a& o5 N; s9 m  C4 ~) e
       【功用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 H6 H; z. o0 U( H/ Q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9 j0 w$ i, L8 f1 ~
       【宜忌】虚寒腹痛泄泻者慎服。* S" ^; s& m$ {. Y
8 U( |* h* Q8 s* F  C
9 K3 u; K! m5 D+ D1 Y  V" E

. {2 [, D" J) s/ C5 ]
. I- U# H* z- b& L. k. l. e2 @, G) |  o2 k' A$ D
丁香的传说$ D8 D  ^9 Q6 m) h) Z8 X
# s+ e2 v4 s6 d0 z! O+ W
     丁香,又叫“百结花”。丁香还有一个美妙的名字“鸡舌香”,这是因其气味芬芳,“种仁由两片形状似鸡舌的子叶包合而成”,故名。
' q6 X. Z6 L# q) I7 P6 \/ N1 q; l  G  L( V; ?4 |
        丁香艳色可爱,芳香袭人,既是一种观赏植物,又是一种常用中药,主要有温胃、降逆、除秽和止痛等作用。有趣的是:还有一则唐代诗人宋之问因“口气”(口臭)用丁香治疗的故事。) j1 N9 `7 j" g4 m
! _8 H9 h3 G" f7 y& B5 o
        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朝时曾充任文学侍从。宋认为自己人长得议表堂堂,出类拔萃,诗文也做得好,应该受到武后的宠爱。可是武后却一直未曾垂青,宋被冷落,又不甘心。于是写了一首艳诗献给太后,以期获得武则天的重视。然武后读后,竟一笑置之,并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自己不知道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鸡舌香,以解其臭。
7 k, v5 @0 _1 @( Z5 b7 d- Q) K6 G# c; M6 M5 p2 R% |
        其实,丁香能除口臭早有记载。据说,我国汉代百宫在皇帝面前奏事或回答问题,嘴里就必须含嚼丁香这玩意艺儿。过去由于缺乏科学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有效方法,患口臭者十分普遍。因为丁香的芳香气可以压住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等引发的口臭气,这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有记载:“三省故事郎宫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口臭),至今方书为然。”可见,含丁香治口臭,不仅渊源流长,且方法极类似现在的“嚼口香糖”。) k8 k4 Z4 A3 w; }' m7 K! t0 k

7 V: h5 Z) b  g( j. Z        医学研究发现,丁香花蕾含挥发油(丁香油),油中主要含丁香酚、乙酰丁香酚、水扬酸甲酸、苯甲醛等,还含三萜化合物如齐墩果酸、黄酮等。药理实验证明,丁香浸出液、丁香油、丁香酚等确有杀菌、消炎等作用。对白色念珠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流感病毒PR8株等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应用还发现,丁香油少量滴入,可消毒龋齿腔,消除牙部炎症并能止牙痛。另据报道,美国每年都要大量进口丁香油作为医用,尤其在口齿疾病上用得十分普遍。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用丁香消除口臭(包括多种牙病)的方法是有科学根据的。" C" q" D: y2 O+ E+ R/ p

; a+ C1 V4 C5 A- @0 d, Q, V, R* n, d5 H. p# e
     丁香* ~' {+ t6 `- c" e+ R* O/ R& D

% g/ Y- u" L2 S6 X5 q& ?/ g8 D     
% B0 a* n; w9 U1 M+ ]- w; ?* Z% @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树的花蕾或果实。/ z# o5 ?. X2 {" a! j* D6 }; m
       【处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药用花蕾,功效较佳,晒干用。)母丁香(药用果实,功效较弱,晒干用。)
8 N$ f) W' m& |; O5 F4 f7 a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胃、脾、肾经。$ C; B) F2 `# M7 u3 U5 B
       【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 d# j7 ^* b/ p/ @% u( {6 k       【应用】1. 用于胃腹冷痛、呃逆、呕吐等症丁香温中散寒,善于降逆,故为治胃寒呃逆、呕吐的要药。治呃逆,常与降气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呕吐,可与降逆止呕的半夏同用。如遇胃热呕呃,因本品性温,则不宜应用。9 W1 N' {/ t& E! s" z0 _# R- {
       2. 用于肾阳不足,及寒湿带下等症丁香又能温肾助阳,以治肾虚阳萎、寒湿带下等症,可与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等同用。
1 y' R5 ?; v6 m2 Z       此外,丁香与肉桂等分,共研细末,名丁桂散。外用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阴疽、跌打损伤等症。
4 y+ P* o& y2 E# f6 ?2 M- B4 M4 R       【用量用法】1、5-4、5克,煎服。$ W' ?& i3 _' V. r: K
       【禁忌】" X7 e& V: C) @& S- K
       1.丁香服用过多会引起中毒反应,口服丁香煎剂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可损害肝功能,甚至昏迷而死亡。狗口服含丁香油的花生油溶液5克/公斤,可发生呕吐而死亡。
0 E2 g# O; f9 b: n( y! z( Y       2.另外,前人认为丁香畏郁金,不可与郁金同用。7 Z2 u% ^1 K' N& V+ q
       丁香油局部镇痛、防腐药。用于龋齿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8-2 14: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