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观念改变,总在吃亏之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5 20: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png
文:王智远| ID:Z201440
1 i( n5 ?7 D) d" g, k! \每次开会,提出某个问题、方案,当我问大家是否有其他意见时,总会遇到一类人站出来,找一堆理由反驳。
/ Z6 n* X3 W# t) h后来发现,这是一种习惯性。
/ h5 ^0 m* d7 D3 i& H" A# G1 e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说价值观,他就跟你说方法论,你越讲逻辑,他越讲道理,其实并非对错问题,而是观念差异;针对此问题,我特意深度调研,发现他们身上有四类特征:# ~; P- v% s7 c4 l7 ?- P% p5 u7 P
    7 |- ?* h# Q! U% x9 E# Q
  • 不接受别人观点,认为自己是对的2 B. V0 G" v& c1 R
  • 不愿意承担错误,逃避责任
    5 y# i' a! L6 ]- r2 E: w
  • 不关心别人,就想赢% \$ K  S  G2 W# t# s; s* r
  • 不敢做舒适区以外的事情) C+ o/ x: r, z
就像,你去购物被“锚定”在某个价格上一样,你也可以被“锚定”在某种思考方式上,换句话说,当对立观念早就植根于脑中时,你就很难说服他们接受新观念。想做出改变,不妨换个角度。
. s8 m  l: E( _  @科学领域,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中》记录这种现象,并把它命名为“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模型,我认为,用它来表达“观念转变”的整个过程最佳不过。: o  N- x6 w: B. A! S4 |8 e
范式转化,什么意思" G+ F+ W1 v& Y% _1 T- q' c- o" I
5 l) \8 b+ {0 z/ L6 X; A7 F9 v8 @1 V9 b
范式是一种规范标准,某个群体、组织,所接受的一种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总和,是一群人的共同模范,当这种“规范”被发生变化时,就是所谓的范式转化。6 M5 o4 j$ H6 b) r  I
不要过于迷恋听上去神乎其乎的概念,简单说,一个人愿意主动改变,是过去根深蒂固的规范、范式、标准被打破了。
( C- K4 ]. h3 P% u0 }举个例子:
! f, R  k% i; j. T以往,人们叫出租车都在马路边、打电话预约,当打车软件慢慢普及,很多人想法开始转移,他们并非全面否定过去,而是,更愿意尝试新方法叫车。
8 K3 S5 d- w1 ^9 p; e1 |# W范式转移,不是简单的“革命”,是底层认识的变化,正如过去中国古代,经过很多朝代、技术迭代发展至今;那些迭代并非直接革命性,是先出现子集,再不断迭代固有方法。
- D9 E( v. @7 V: D# @, F0 ?* }& _为什么用这种术语?' v- j6 d* [4 S' ~" X) T: ?# x
  A6 Q( q0 B+ [
更确切的说,固有想法不愿意改变的人,更相信“经验性真理”(empirical truths)且有偏执型人格特征。
7 n! F* {" z1 |( ^; |" v现有知识体系越完整,对于超纲知识引发的不确定性,他们就越慌张。
2 e* d# G4 _' Y  O4 K就像:- }3 q5 ^! A- L4 X3 _, j
一个人一辈子用白煤球取暖,换个城市,到你们这就用黑色,那一定是煤球问题;我原来一种用此方法做社群运营,换个领导,就说我方案不行,不是我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2 C; l4 l% }$ \8 |之所以出现此类保守型观念的想法,认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主要源于两方面:4 T# H, x" _' j/ b2 k
从内部看:2 t$ _0 H9 r( b7 A7 V
小朋友长大过程中,知识、见识在增多,自主意识也在增强,这点很容易被忽略。
' W% @5 }* o( H2 C起初父母想要掌控孩子人生,会把“我都是为你好、你这么做不对”挂在嘴边;为实现父母眼中做的“正确”,必然会选择压制孩子的自主性,否定孩子的认识和喜好,否则很难拿到掌控权。( }, A. ?( J, A0 ?; k& G1 R
就像:
: J( U) _7 T) N, d你不懂、你错了、你瞎闹,你喜欢这干啥,对学习有什么用,怎么又失败了,你看跟你玩的朋友,个个都比你强。
& u4 v' p; w5 b; u4 \这种价值否定及情感伤害,会让他一直无法建立对自己的价值认同,长大很容易没有自我,缺乏自信,慢慢陷入偏执性人格(paranoidpersonalitydisorder)中,且不容易自我警觉。
: S; ?5 {' y6 N, M1 i
2.png

, S7 l! s# s. H+ ^从外部看:
( Y/ P! D0 m4 O* l/ r! X( @“大学校园”和“社会大学”不同,大学有辅导员照应,衣食住行大可不必烦恼;社会灯红绿酒会让你觉得更真实,需要完全要靠自己,独立赚钱,学习技能与人相处。
  J! f8 \) B6 ]2 |/ Y' O与人相处过程中,我们会建立一套非黑即白,不可撼动的原则,以及自动化处理外在与自我关系的思维方式。
! j+ ?8 U2 g" m& x4 L4 n然而,有偏执人格缺陷的人,他们反而会更在乎自己拥有的东西,这是一种内心价值补偿,用拥有代替缺少,用成功代替失败,让情绪和认知合理化,以保持与外界平衡。) u! `$ s5 K0 }$ F
为了保护自己拥有的东西,他们很习惯把否定往竞争方面想,并且缺少与人合作,怀疑大家都在欺骗自己。
0 m& @# ?4 Y! ^! \% \5 W% I0 m一部分人工作年限越长,岁数和阅历越大,这种观念越完整,越不愿意接受新东西。
. q; `) S; o( `& S# A$ ^' a就像做饭:+ I! @7 `  [6 ~# |1 {: c
第一次自然要谨慎看菜谱,配料和口味怎么搭,这很保险,一个老厨师放多少佐料,前期如果随手抓,完全靠经验,后期用理论或标准化修正,就很难。8 a, ?& F/ g, c1 ]$ v& V
亦或结婚:: Q- p$ g* {, s  A8 m
父母总想让你早结婚,背后的原因是他们验证过;知道结婚要生孩子,现在年轻完全可以为你分担,如果呆两年上了岁数,很难顾忌你。
# o+ G/ H+ C3 H' D% D$ p1 f  I但是,你想改变这一切,他们会觉得超越认知范围,未来不可控,很容易恐慌愤怒不安。从深层次讲,不论在任何领域,“经验性”和“推理性”冲突,几乎一定会有,经验主义范式是长期积累下来。6 A% i7 J( d/ u1 ?. Q/ P* E' y; }0 o
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人数的5.8%,患病率为0.4%~1.6%,如果一个人再拥有人格特征,观念就更难改变。
! o% O! c% E2 y! D4 ?! t一言蔽之,“经验性真理”(empirical truths)和偏执型人格特征,是一个人观念被塑造影响最深的东西。  E6 F4 p3 e% ?' C9 [8 Q
其实,在压倒性的证据面前,很多人仍抱着旧认识不放,是因为我们收集和解释新信息时,往往带有偏见,以此证实自己先前存在的观念是对的,这种倾向本质是一种“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 ]( ^) f! J$ w* A1 Q
证实偏差具体什么意思?- |& ]) i8 Q3 s; H+ C2 I7 i0 L3 Z: A

, N- i# V3 \. Q. m/ }$ g% H' Q一旦相信一个事实,就会下意识地,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选择性地注意和收集信息,并排斥那些和他观点相悖的现象。
, s) y. j' s6 w3 K& c; u% [+ J这种思考,也间接说明,为什么许多颠覆行业现状的新行公司,都是由行业外部人士创立的,这不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和“跳出固有模式”的问题,而是,外行人根本不深信现有范式。
& u3 _( P1 g. N" v% W! `如果他们质疑现状,也不会有损失声誉,他们才是所谓的“自由思想家”,因为思想完全可以不受限制,自由地思考。
  Q  v8 S: |% z. Q6 ^+ k% I就像:7 n: w( y7 `, l( H' Z% b
我身边一些短视频做的不错的人,多半属于95后,尤其在美妆赛道;回头看,那些87、到95前的人不论怎么折腾,似乎都逃不出固有模式。
! w4 U* H! @  f) R; p/ C这种偏差很难克服,以至于存在一个相似模型,称为“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该模型描述是,在面对驳斥自己理论的明确证据时,反而进一步探索原有理论。$ H" d% Y$ `( A4 L- W4 y, V
换言之,当我试图用事实和数据改变那些“观念固化”的人,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他们反而会更坚持自己原有的错误想法。+ S. u$ z5 T: w) J; z
3.png
2 ]$ ~2 p2 Y1 D' A/ H
2008年耶鲁大学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召集一群支持堕胎想法的人,请他们听一则广告前后,对最高法院候选人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发表看法。
) Q9 R7 `* m5 |" _8 X' u这则广告中,约翰·罗伯茨宣布自己支持“采用暴力的边缘组织”和“向有罪的堕胎诊所投炸弹”,结果并不奇怪,反对从56%上升至80%。但,当被告知这则广告本身就有问题时,罗伯茨的反对率保持在了72%。. Y! ]; v: r6 T( E1 L/ f
也就是,这帮人相信网站广告是真的,然后基于广告开展自我想法,最终决策后发现,广告本身有问题。
3 u0 `+ I# P7 B4 F不证实偏差1 x! t7 u( C2 s9 [# P

- L! K' @; [4 Q) p0 t9 Q! D) b: k另外,我观察发现,开会时还有一类人,他们原本不相信此方案可行,但口中依然答应,之后针对不相信的观点,要求自己寻找更多可支持的证据。
5 {% _4 Z8 C1 q6 P是不是很有趣,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不证实偏差”(disconfirmation bias)。' Q) b! |7 o0 z* N, s
曾经,我看到一篇文章叫做《我没问题,你有偏见》,大概意思是:  A" ~6 V. @' E& M
当电子秤给出坏消息,显示你比原来重5斤,我们会跳下来再站上去,确保自己没有看错显示屏,或者,会思考我是不是一只脚用力太大了。" Z* k4 W2 ~; Y5 ?0 N
当电子秤给出好消息,显示你比原来瘦5斤,我们会露出微笑,毫不犹豫的接受,觉得最近克制饮食有效。这就是一种“不证实偏差”。; M% d6 d; E* t
如果有利,你会试图寻找更多证据支持,如果无利,我们会巧使自己往有利的一方倾斜。换言之,那些表面附和的人,实则他们自己内心有想法,怕说出来承担太多,就按照领导要求的执行,于是,也就有了先答应后,再说的情况。
4 p2 j, E  m9 p- j所以,“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和“不证实偏差”(disconfirmation bias)都可以通过认知失调来解释,他们背后只不过是,同时持有两个相互矛盾、彼此不协调的观念而导致。: ~* g% m) T1 U6 \+ Y# q8 H
不能太相信自我知觉
+ N: a0 g& {! r, |4 v4 H: x- A* r* M) g' `9 _3 A
科学家已经将认知失调,与大脑某个区域联系起来,那就是“自我保护机制”。
" F, A* R, P3 t) ^) P# W资深精神病学专家,杰瑞姆·布莱克曼(Jerome S. Blackman)总结共有101种,并把它写作成为一本书叫《心灵的面具》,任意一种,都有可能帮你避开自己讨厌的给结果。5 Y* i1 x+ t& p2 K$ s# m% v; |3 B; ~
经常遇到的有15种,分别为:. t& g; I7 t$ q* K3 h
合理化、仿同、潜抑、投射、反向、躯体化、置换、升华、补偿、否定、退化、转移、隔离、抵消。; w& S1 H, l7 n8 i8 {. L/ H( c% j
值得一提的是仿同和隔离,当提出的假设不能得到领导支持,会公开遭到批评时,仿同就会表现出来,将别人的个性,行为不自觉的吸为己有,以防止尴尬出现。
/ r- e8 v' b! d+ Q  L8 q# n我们没有了解造成压力的根本原因,(我实际上可能是错的,这个事实),而采取轻松简便的方法,合理地将矛盾信息抛之脑后。, k* _) V) @) K! B2 d
别担心,这是求生本能。
/ u) f* N  L6 p  V' _8 w3 K我们大部分日常决策都是靠直觉(intuition)做出的,潜意识会凭借本能或根据与生俱来的知识,出于直觉自动判断该怎么做。4 U, ^' V# d& e! s! m: f( Q: G8 ^
也就是,你的常识、第六感、直观感受(gut feeling),根据过往经验和天生性格对环境做出回应。
! q4 d. [/ ^2 U# `! I3 v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对这种“出于直觉的快速思考”和“当你放慢脚步、质疑直觉做出的假设时,更加深思熟虑的逻辑思考”做了区分。
  z( r* h( I* l( W( ^, Q其指出,当一个经常做某件事时,它就会渐渐在你脑海中形成编码,导致大部分时候,你的直觉都会通过“快速思考”接过控制权,无意识地完成任务。
1 z2 a( i/ `) H( ^2 [' z6 w% B例如:
( ^! o: T+ X. _1 E, r4 P高速公路上,你可以做简单算术题,说出别人的名字,但是,当处在不确定下,且没有编码过的知识,你就得用比较慢的思考方法。
, f* J4 |$ W# c6 j( C所以,我敢打包票,一旦你开始寻找”证实偏差“和”认知失调“,你将很快发现它们,包括日常想法中,怎么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 s4 ^4 z# T* y' e“少犯错”的真正诀窍,并非简单的接受对方的信息,或改变习惯否定的行为,而是接受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范式。# F1 v$ f+ n0 w1 t
不妨,试试两种模型日常中,有两个战术思维模型,可以帮你克服根深蒂固的“证实偏差”以及“过高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能改变固有观念。
( i+ A0 j  [' ^$ J" }; R  H其一:魔鬼辩护: s7 `, a3 @7 Z' `/ w8 b
历史中的天主教会封圣过程中,有个正式岗位称为”魔鬼辩护人”(Devil'sadvocate position),一旦某人被封为圣人,就无法改变最终裁决,这和当代法官极为相似。严重问题中,一旦你为双方辩护,决策下去影响的可能不止两个人,因此做出正确决策至关重要。0 @% {7 Q# s7 G1 p1 f
他们,怎么做的?
; b  o% P, M5 K& K8 z+ r一般而言,扮演魔鬼辩护人,意味着站在辩论的反方思考,即使你根本不同意观点,也要做出假设性推理。/ j+ g* s9 B2 [# G# D
一种做法是,逼自己写下既定决策的另一种情况,或安排团队其他成员做这件事;另一种做法是,主动在决策过程中,纳入已指相反观点的人。* K) y3 y( q5 H7 v5 q" m
就像一场辩论赛,不仅作为辩方,也要从反辩方拿出所以然。
- L5 V$ K. c# R2 h! y这么做,有助于所有相关人士,更轻松地从其他角度看问题,并迫使你针对自己的观念,提出更有说服力的论点。) y9 V3 W0 U1 b4 {+ @7 G8 ]
换言之,正如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所说,“如果我不比对方更了解他的论点,我绝不允许自己发表任何意见”。! E( Z) N  j: Z' \/ ]8 o$ {
4.png

. X4 X8 Y% D2 D+ @9 C9 T5 z其二:灰度思考
$ w% Z. F  ^( ]  x8 p* B  F- H此概念是我在史蒂文·桑普尔(Steven Sample)的著作《卓越领导的思维方式》(TheContrarian's Guide to Leadership)中学到。& E/ A! [4 \/ Y2 m3 @* l; u
你可能认为一件事非黑即白,事实上,真相介于两者之间,呈现灰色,大多数人立刻做出的判断呈现两极化。+ i* h) i) K# f5 D, w0 b
也就是,他们会下意识将事情分为对错,黑白、朋友敌人、利弊,然而真正的卓越领导者,需要看清某些情况中固有的灰色地带,才能为如何推进做出明确决策。
) B3 p3 F; r  w3 P( p" U中性思考本质在于,听完所有相关事实和论据之前,不要对某个重要事件形成自我看法,直到情况迫使自己在不借助所有事实情况下,形成一个观点。
6 A, I$ g. V7 V. e' s: H: U会议上,我经常看到两类群体争吵的不可开交,是不是有点损?其实,该思维模型极其强大,因为它迫使自己保持耐心,进而通过推迟做出决策,避免陷入“证实偏差”。# k" R. K7 R: [7 J0 z
想想看,你还没有做出需要证实的决定,如果进行中性思考就会很困难,毕竟一切细微差别和不同观点,都有可能导致认知失调,与失调相比,客观决策更重要。$ R/ p' k/ P9 n2 ]! q" `
总结一下:
$ q* d( A, D7 o- h" B3 q: E
    ( |7 G$ o0 X3 w0 w
  • 范式形成和“偏执性人格、经验性真理”8 [& `; Y" f* l8 U
  • 有关范式根本在于,认识那些根深蒂固的偏差- M4 y( I  x- C8 ]
  • 每个人心中充满既定范式,不需要改变他们,而是接纳所有论点,并找到论据。
    % Z1 a( C2 w  T& y4 M, {
  • 以经验为中心,是在工作中被训练出来的,对于超纲知识引发的不确定性,对方自然会着急反驳。
      i! a+ F9 I; G, \& c3 i0 s
  • 反驳条件,有时存在证实偏差,他们拼命为理由找依据,也许一开始理由就有问题。% ^& f5 Q5 k2 C& r
  • 这些认知失调属于求生本能,魔鬼辩护是站中间看两边,灰度思考要求你接纳全部论点后,再做决策。
    ) s0 P; U7 F. P2 B. O6 @6 j
多种声音背后,是不同观念所引发的思考,如果你是管理者,这些方法,更能帮你了解事情真实面貌,如果你思想封闭,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0 G2 h3 ?) t& [- z6 s, q" m: s7 o. Y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85120034753282560/
2 e& Q" [: K% C+ Y* D% K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汶上信息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4-5-16 14: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