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乔希军先生“对生产队评述应客观公正”的文章,也谈不上客观公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5 03: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r+ Z2 I6 y) h% I1 ]
乔希军先生文中说:“虽然生产队存留时间只有短短二十几年,但它却承载了一辈人的梦想,是一个以无私付出为光荣的年代”
3 Z/ @; J& U$ u3 K9 i; \我想这种话,做作文可以用,作报告时也可以,但这种冠冕堂皇的话,如果是和别人讨论问题,甚至反驳别人则几乎没有什么意义。
- y* N4 d8 q' E我不知道乔希军先生是不是农村长大的,我也不知道乔先生当时梦想是什么?' l" g' L  v+ ^5 J- |8 R
我只知道农民是非常实际的,他们的梦想永远是吃饱肚子,玉米面窝头能敞开肚皮吃,而不是看米下锅。
7 m! U6 M1 y2 Z+ d至于天天吃馒头、炒菜的生活,农民谁也不敢有这么“远大的理想”,真是有点遥不可及的感觉,我说的是当时的绝大多数农民,少数人可能达到了。
! x  X) e0 t; E1 F- h/ i9 z4 G你的“承载的一辈人的梦想”,莫非是“实现共产主义”?5 p: L& `* x& ?1 z6 R5 p# p
共产主义是天堂,社会主义是桥梁,想当年由于桥没有建好就急于过河,结果有些人去了另一个“天堂”,这些事一些经历过的长者,现在谈起来还唏嘘不已。( x; {1 }$ ?4 C% Q  |/ E9 W1 L
远大的梦想是衣食无忧者的专利,对于咱农民来说,那是人穷志短,也爬不到高处,也看不远,睁开眼就是柴米油盐,那一样也没有富裕过,也别笑话咱小农意思,画饼不能充饥,这话农民深有体会。, P2 O2 x6 S5 C. e* Y
至于说“无私奉献”,我是那个时代长大的,小时候写作文这一类的词语也没少用,但我长大后从未用过类似的词语来给农民戴高帽,别人说可以,因为人家可能不了解,但农家子弟如果经常把这词挂在嘴边,一是可能没经历过,二是可能没有过脑子,三就是“另外有心”。4 W4 V( D0 u) J( S- _* a
不用给咱农民戴高帽,咱的确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如果真要是自己做主,咱农民大多数还是选择自己先吃饱,起码不能看着自己的亲人饿死吧!再说吃饱了更有劲干活,才更有积极性不是!3 I  C! Q7 ~! D" B
3 v  I; U& q" P/ s) v8 D
乔先生此文的重点是反驳“生产队普遍存在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反驳“按劳分配原则无法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分都一样。"# z+ f9 ~3 b% S0 S. h! d1 j* U* s  ^
但这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这也就是很多人怀念那个时代的说辞,比如说,一些网友说,那个时代一家敢生五六个孩子,还能健康的长大。
1 g# Z% n7 ]. [& i9 }  h但这意味着什么?2 q" S" F! y" r& O, P
也就是在哪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能做到这一点,只能是平均,从人七劳三,到以后人八劳二,目的都是粮食不足的情况下,尽量平均分配,以确保人人有口饭吃,日子能过下去。
9 }/ @# L, _# Y) U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劳动付出体现出来的价值很小,严重影响了劳动的积极性,以至于造成了粮食产量低,不得不相对平均的分配;而平均分配又造成社员没有责任心、积极性,产量长期徘徊不前的恶性循环。
5 E  L8 d& e9 {- m
$ F4 c, F6 b3 W+ I+ s. y乔先生说”如果一个生产队普遍存在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现象,那它必然会乱成一锅粥,怎么会有正常的劳动秩序?”
, ]1 Q1 @# J. `$ |乔先生这是拿现在的政治环境来推测当时农民的处境。
2 K1 \/ q% y$ D; P3 }- Y2 I当时对付落后农民的办法很多,比如轻的办学习班,重的游街,公社大型的批斗会不断的开,每次开批斗会都会给每个村要名额,你敢调皮捣蛋,开批斗的名额不用争取。
% j# _) _) K' H' L" |乱成一锅粥,农民连到远一点的地方要饭都要开证明,没有大队的介绍信连火车票都买不到,不出工就要向队长请假,怎么乱?; v( D' V0 b: u$ ]8 I
乔先生说的生产队的优越性其实没有说到点子上,其实在当时农民长期生活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能保持社会秩序安定,生产队功不可没。: n  M$ L0 A, H5 n3 I* r9 k
但这种稳定的代价是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浪费,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5 k, G* v$ a% ^6 L2 Z5 P$ `的确事情都是“一分为二”,只是说起生产队,优点,虚的多;而不足,实事多。2 l& k' ~4 G0 x. G1 C% o/ B
一个吃不饱掩盖了生产队的多少优越性,在饿肚子面前,那句“虽然吃不饱,但是精神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5 N* c& K5 |6 [3 T: m' x+ I. c
如果真要是生产队像现在这样衣食无忧,过去了的日子,人们还是看好的一面的多。
8 M0 |# x: W2 ?$ f6 g& X在一些怀念生产队的人眼里,人们时不时的说句话就有“抹黑”的嫌疑,其实就是饿肚子的记忆太深了,不自觉的、顺嘴就能说出来,真不是故意的“抹黑”。
$ Y( X8 r; W, w* ?  `2 ~& u: B0 e# T

" \7 _- M3 h. c, L! m* r5 j
) ^- x/ w; a0 l3 P* h( ?1 w  X* n+ A' b2 b: Z% n, \* h

: y" c( U2 t8 a) N& V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13907785262842368// l' |* J9 F% T3 O8 \, u4 L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9-15 18: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