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观念改变,总在吃亏之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5 20: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png
文:王智远| ID:Z201440
2 {: N' v$ f# X: q5 Y! x5 u9 @- K) y/ o每次开会,提出某个问题、方案,当我问大家是否有其他意见时,总会遇到一类人站出来,找一堆理由反驳。7 T5 Y9 M! J8 L; Q4 c- a3 V! o# ~
后来发现,这是一种习惯性。
# w) i5 I& @/ H9 e- l! x: \( L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说价值观,他就跟你说方法论,你越讲逻辑,他越讲道理,其实并非对错问题,而是观念差异;针对此问题,我特意深度调研,发现他们身上有四类特征:
+ o9 F3 i9 H5 v: C8 S4 T
    7 W) h7 E( Q0 M+ _9 p7 _2 q2 L8 p
  • 不接受别人观点,认为自己是对的( D* |( ~$ u; e' g" D% |* J
  • 不愿意承担错误,逃避责任
    & s* E9 k4 M* Q; m; h
  • 不关心别人,就想赢* t, }' k( {4 `; _' `: Y
  • 不敢做舒适区以外的事情
    $ _7 _, X: }- M) A9 r5 J) A0 C' n; _  M
就像,你去购物被“锚定”在某个价格上一样,你也可以被“锚定”在某种思考方式上,换句话说,当对立观念早就植根于脑中时,你就很难说服他们接受新观念。想做出改变,不妨换个角度。1 F2 e5 b* ]6 ~  p9 n
科学领域,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中》记录这种现象,并把它命名为“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模型,我认为,用它来表达“观念转变”的整个过程最佳不过。. P5 ?6 |2 q( u9 Q9 k
范式转化,什么意思
- i* ^8 c& I" K$ {- G% k+ S4 ^) d* y- q. M1 O$ }/ M- K
范式是一种规范标准,某个群体、组织,所接受的一种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总和,是一群人的共同模范,当这种“规范”被发生变化时,就是所谓的范式转化。
& }7 m! s0 P. M' R7 e  l) J& g不要过于迷恋听上去神乎其乎的概念,简单说,一个人愿意主动改变,是过去根深蒂固的规范、范式、标准被打破了。* L) j) S  K3 f3 ^- |4 W
举个例子:
9 o% s: @0 j9 q" j( p3 ~3 r$ }' L以往,人们叫出租车都在马路边、打电话预约,当打车软件慢慢普及,很多人想法开始转移,他们并非全面否定过去,而是,更愿意尝试新方法叫车。
  u8 H( M$ D2 [" Q6 C范式转移,不是简单的“革命”,是底层认识的变化,正如过去中国古代,经过很多朝代、技术迭代发展至今;那些迭代并非直接革命性,是先出现子集,再不断迭代固有方法。4 b. N. X9 T# o
为什么用这种术语?
, ~5 I' Q, D4 E9 \3 M. {! A9 p* q" X% u: F0 W
更确切的说,固有想法不愿意改变的人,更相信“经验性真理”(empirical truths)且有偏执型人格特征。$ L4 x) I+ T7 [- g1 ^
现有知识体系越完整,对于超纲知识引发的不确定性,他们就越慌张。! ~, L# ^+ r' S& U7 K6 k
就像:
+ g8 ]6 `& G2 z; [一个人一辈子用白煤球取暖,换个城市,到你们这就用黑色,那一定是煤球问题;我原来一种用此方法做社群运营,换个领导,就说我方案不行,不是我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6 }+ ~' j- `0 e
之所以出现此类保守型观念的想法,认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主要源于两方面:
2 A* b9 T& C1 e5 `从内部看:+ R! w( s6 A& Q) r+ G
小朋友长大过程中,知识、见识在增多,自主意识也在增强,这点很容易被忽略。
% [5 o( z5 o, T$ `3 g起初父母想要掌控孩子人生,会把“我都是为你好、你这么做不对”挂在嘴边;为实现父母眼中做的“正确”,必然会选择压制孩子的自主性,否定孩子的认识和喜好,否则很难拿到掌控权。8 U- x6 E9 B7 X% P3 y5 e6 o4 w4 d6 N$ ~
就像:  S0 p6 Z& [+ c$ b2 y1 u
你不懂、你错了、你瞎闹,你喜欢这干啥,对学习有什么用,怎么又失败了,你看跟你玩的朋友,个个都比你强。( A1 I2 i9 n* r8 A6 V
这种价值否定及情感伤害,会让他一直无法建立对自己的价值认同,长大很容易没有自我,缺乏自信,慢慢陷入偏执性人格(paranoidpersonalitydisorder)中,且不容易自我警觉。! b7 D) F, A5 W
2.png
: m4 y+ C' y$ k" u: T
从外部看:& E" Q' O  r# R: @! o! n
“大学校园”和“社会大学”不同,大学有辅导员照应,衣食住行大可不必烦恼;社会灯红绿酒会让你觉得更真实,需要完全要靠自己,独立赚钱,学习技能与人相处。- n; f* `8 u. Q- K. |; S
与人相处过程中,我们会建立一套非黑即白,不可撼动的原则,以及自动化处理外在与自我关系的思维方式。
' X" t! @, G6 Q& p然而,有偏执人格缺陷的人,他们反而会更在乎自己拥有的东西,这是一种内心价值补偿,用拥有代替缺少,用成功代替失败,让情绪和认知合理化,以保持与外界平衡。' p5 R, g  A- D3 x( z
为了保护自己拥有的东西,他们很习惯把否定往竞争方面想,并且缺少与人合作,怀疑大家都在欺骗自己。
" S+ u+ [# \% i8 ^" o, F1 e一部分人工作年限越长,岁数和阅历越大,这种观念越完整,越不愿意接受新东西。
6 ]( N6 P0 M( f. x& e) p0 S$ D就像做饭:
9 \/ f  ?8 T1 w  H5 P8 q第一次自然要谨慎看菜谱,配料和口味怎么搭,这很保险,一个老厨师放多少佐料,前期如果随手抓,完全靠经验,后期用理论或标准化修正,就很难。. d, E' y  ~, p1 p/ U5 s/ _" t
亦或结婚:3 m- k; U4 j8 f& H
父母总想让你早结婚,背后的原因是他们验证过;知道结婚要生孩子,现在年轻完全可以为你分担,如果呆两年上了岁数,很难顾忌你。+ I7 h4 F; t6 f- O6 p! k) p
但是,你想改变这一切,他们会觉得超越认知范围,未来不可控,很容易恐慌愤怒不安。从深层次讲,不论在任何领域,“经验性”和“推理性”冲突,几乎一定会有,经验主义范式是长期积累下来。
9 [" ]- a. M! O# g8 P$ f0 p  S: m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人数的5.8%,患病率为0.4%~1.6%,如果一个人再拥有人格特征,观念就更难改变。2 c8 R: k  A" G- @8 O
一言蔽之,“经验性真理”(empirical truths)和偏执型人格特征,是一个人观念被塑造影响最深的东西。
! P; t/ J2 ?/ N- M. Y6 J其实,在压倒性的证据面前,很多人仍抱着旧认识不放,是因为我们收集和解释新信息时,往往带有偏见,以此证实自己先前存在的观念是对的,这种倾向本质是一种“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
% \* C& r% K4 x2 T* c证实偏差具体什么意思?
5 G) n! }$ G# R6 W( h6 D
1 R9 e1 e) p& ]1 u一旦相信一个事实,就会下意识地,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选择性地注意和收集信息,并排斥那些和他观点相悖的现象。
$ I! k# T1 p7 p5 @这种思考,也间接说明,为什么许多颠覆行业现状的新行公司,都是由行业外部人士创立的,这不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和“跳出固有模式”的问题,而是,外行人根本不深信现有范式。
+ U; ]/ N+ J0 E/ M如果他们质疑现状,也不会有损失声誉,他们才是所谓的“自由思想家”,因为思想完全可以不受限制,自由地思考。
$ E9 E5 g7 S& T+ S5 Y% H就像:2 H) c2 G0 h( S3 L9 l
我身边一些短视频做的不错的人,多半属于95后,尤其在美妆赛道;回头看,那些87、到95前的人不论怎么折腾,似乎都逃不出固有模式。
$ t5 a' H5 w& ]1 o+ E0 R9 W' s这种偏差很难克服,以至于存在一个相似模型,称为“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该模型描述是,在面对驳斥自己理论的明确证据时,反而进一步探索原有理论。
. K# O- G) v2 H) R* p) @+ d) n4 R换言之,当我试图用事实和数据改变那些“观念固化”的人,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他们反而会更坚持自己原有的错误想法。/ U! w% b) C0 }. x. S% P. Q7 {
3.png

5 f( D8 E2 O/ q2 Z' n" _2008年耶鲁大学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召集一群支持堕胎想法的人,请他们听一则广告前后,对最高法院候选人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发表看法。
3 D+ ]0 F6 e6 h+ C! a4 M5 q这则广告中,约翰·罗伯茨宣布自己支持“采用暴力的边缘组织”和“向有罪的堕胎诊所投炸弹”,结果并不奇怪,反对从56%上升至80%。但,当被告知这则广告本身就有问题时,罗伯茨的反对率保持在了72%。+ m% T9 i( P* ~+ E2 ?( P) ]3 w
也就是,这帮人相信网站广告是真的,然后基于广告开展自我想法,最终决策后发现,广告本身有问题。
6 U9 L: Q. f+ H; f& G& l- b( k不证实偏差; I7 j) _/ P* Y0 }% p) D
% B9 i' ]. e2 @6 m0 T
另外,我观察发现,开会时还有一类人,他们原本不相信此方案可行,但口中依然答应,之后针对不相信的观点,要求自己寻找更多可支持的证据。, ~4 Z9 n' i- y: f
是不是很有趣,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不证实偏差”(disconfirmation bias)。
  S7 K# D6 c3 D+ ]+ `曾经,我看到一篇文章叫做《我没问题,你有偏见》,大概意思是:
9 r. n: e! D" L: L当电子秤给出坏消息,显示你比原来重5斤,我们会跳下来再站上去,确保自己没有看错显示屏,或者,会思考我是不是一只脚用力太大了。
3 T! c) m' x2 I) `当电子秤给出好消息,显示你比原来瘦5斤,我们会露出微笑,毫不犹豫的接受,觉得最近克制饮食有效。这就是一种“不证实偏差”。
! D2 i# u0 o5 R7 S' a4 {8 `+ u如果有利,你会试图寻找更多证据支持,如果无利,我们会巧使自己往有利的一方倾斜。换言之,那些表面附和的人,实则他们自己内心有想法,怕说出来承担太多,就按照领导要求的执行,于是,也就有了先答应后,再说的情况。+ \. O' H9 z7 n3 S# s( Y
所以,“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和“不证实偏差”(disconfirmation bias)都可以通过认知失调来解释,他们背后只不过是,同时持有两个相互矛盾、彼此不协调的观念而导致。
* V# N# j5 G" a9 h+ W* D; i8 v不能太相信自我知觉
; I. ?( l8 [8 F, K9 x4 R) D
; y, t, Z+ u7 z! Y0 }; d. S* W科学家已经将认知失调,与大脑某个区域联系起来,那就是“自我保护机制”。
7 a# G1 b) W, o: I! }资深精神病学专家,杰瑞姆·布莱克曼(Jerome S. Blackman)总结共有101种,并把它写作成为一本书叫《心灵的面具》,任意一种,都有可能帮你避开自己讨厌的给结果。2 n" L6 W: o9 j- x$ R- ]
经常遇到的有15种,分别为:
+ I! N) E3 w! N  Z4 ?" \1 f# l合理化、仿同、潜抑、投射、反向、躯体化、置换、升华、补偿、否定、退化、转移、隔离、抵消。4 }4 M! s% r; f6 j+ y5 P: P
值得一提的是仿同和隔离,当提出的假设不能得到领导支持,会公开遭到批评时,仿同就会表现出来,将别人的个性,行为不自觉的吸为己有,以防止尴尬出现。0 Z. `9 ?' C1 p" l9 g! Q$ r
我们没有了解造成压力的根本原因,(我实际上可能是错的,这个事实),而采取轻松简便的方法,合理地将矛盾信息抛之脑后。. l% g/ S% y5 h+ |' P# K8 k
别担心,这是求生本能。. }7 d; e- X. r5 {3 w, W
我们大部分日常决策都是靠直觉(intuition)做出的,潜意识会凭借本能或根据与生俱来的知识,出于直觉自动判断该怎么做。7 B% w* c5 A6 G/ h7 }4 N: `# }* x; E! Y" c
也就是,你的常识、第六感、直观感受(gut feeling),根据过往经验和天生性格对环境做出回应。( |  K$ A1 w0 }1 _! k
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对这种“出于直觉的快速思考”和“当你放慢脚步、质疑直觉做出的假设时,更加深思熟虑的逻辑思考”做了区分。
7 L( g. R% [2 \2 s0 ]" P/ Q其指出,当一个经常做某件事时,它就会渐渐在你脑海中形成编码,导致大部分时候,你的直觉都会通过“快速思考”接过控制权,无意识地完成任务。" H* P0 G1 E  l5 o/ B
例如:
) v: d! t4 _" R  r# M高速公路上,你可以做简单算术题,说出别人的名字,但是,当处在不确定下,且没有编码过的知识,你就得用比较慢的思考方法。
2 s' l7 @' C- E0 G所以,我敢打包票,一旦你开始寻找”证实偏差“和”认知失调“,你将很快发现它们,包括日常想法中,怎么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 A9 G5 L  @/ `5 Z+ C8 F“少犯错”的真正诀窍,并非简单的接受对方的信息,或改变习惯否定的行为,而是接受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范式。
8 \/ i, E8 {1 ~* w" i, ^不妨,试试两种模型日常中,有两个战术思维模型,可以帮你克服根深蒂固的“证实偏差”以及“过高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能改变固有观念。
% ~& h9 D; U/ i% G$ f; x  c- N其一:魔鬼辩护5 r3 c- w& g' u5 c, g
历史中的天主教会封圣过程中,有个正式岗位称为”魔鬼辩护人”(Devil'sadvocate position),一旦某人被封为圣人,就无法改变最终裁决,这和当代法官极为相似。严重问题中,一旦你为双方辩护,决策下去影响的可能不止两个人,因此做出正确决策至关重要。
8 ?' Q5 a0 {/ B- l& M! f他们,怎么做的?
0 h3 ]# C8 s" h( r1 \一般而言,扮演魔鬼辩护人,意味着站在辩论的反方思考,即使你根本不同意观点,也要做出假设性推理。3 @/ }( A) r6 S$ \! {
一种做法是,逼自己写下既定决策的另一种情况,或安排团队其他成员做这件事;另一种做法是,主动在决策过程中,纳入已指相反观点的人。' ~  s/ b/ X. Q% {; W
就像一场辩论赛,不仅作为辩方,也要从反辩方拿出所以然。& L3 s! @; X2 `' I9 r; G  G
这么做,有助于所有相关人士,更轻松地从其他角度看问题,并迫使你针对自己的观念,提出更有说服力的论点。
1 E: ?" ]: V: E换言之,正如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所说,“如果我不比对方更了解他的论点,我绝不允许自己发表任何意见”。- G0 H# C, z2 M$ g4 V" |
4.png

. C, }: T6 y  j其二:灰度思考- k6 G8 t5 Y% v7 l; \
此概念是我在史蒂文·桑普尔(Steven Sample)的著作《卓越领导的思维方式》(TheContrarian's Guide to Leadership)中学到。
, g. [+ ^& t. y8 q$ j% ~1 K, H你可能认为一件事非黑即白,事实上,真相介于两者之间,呈现灰色,大多数人立刻做出的判断呈现两极化。- m8 D5 c# V, _/ y
也就是,他们会下意识将事情分为对错,黑白、朋友敌人、利弊,然而真正的卓越领导者,需要看清某些情况中固有的灰色地带,才能为如何推进做出明确决策。
9 W* s! ~6 N+ ~; i  |/ R中性思考本质在于,听完所有相关事实和论据之前,不要对某个重要事件形成自我看法,直到情况迫使自己在不借助所有事实情况下,形成一个观点。* X. `. V6 q" I) E
会议上,我经常看到两类群体争吵的不可开交,是不是有点损?其实,该思维模型极其强大,因为它迫使自己保持耐心,进而通过推迟做出决策,避免陷入“证实偏差”。
& H( d: K' _. j想想看,你还没有做出需要证实的决定,如果进行中性思考就会很困难,毕竟一切细微差别和不同观点,都有可能导致认知失调,与失调相比,客观决策更重要。
- f0 R# ?4 I5 @4 I总结一下:0 ^2 D8 a' ?1 @; U! F7 [5 y
    0 M) V2 t( X1 p
  • 范式形成和“偏执性人格、经验性真理”
    ! q$ V6 D* C( j3 `
  • 有关范式根本在于,认识那些根深蒂固的偏差
    6 n* K  _& a9 G: f
  • 每个人心中充满既定范式,不需要改变他们,而是接纳所有论点,并找到论据。1 C" z6 z1 {; E7 x! I$ l+ N, v
  • 以经验为中心,是在工作中被训练出来的,对于超纲知识引发的不确定性,对方自然会着急反驳。
      u  y7 d' @' Y2 k4 e& Y
  • 反驳条件,有时存在证实偏差,他们拼命为理由找依据,也许一开始理由就有问题。3 N6 Y( [5 T* k! G3 @; {4 k
  • 这些认知失调属于求生本能,魔鬼辩护是站中间看两边,灰度思考要求你接纳全部论点后,再做决策。" V0 G. u4 c. R' O5 i7 Z+ W5 l
多种声音背后,是不同观念所引发的思考,如果你是管理者,这些方法,更能帮你了解事情真实面貌,如果你思想封闭,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q0 i  V6 V  h' s  U

# F! [* {# s% M5 T* M3 `$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85120034753282560/$ e( T1 Z; @0 _: D3 Y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4-25 14: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