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乡村文脉 建设宜居家园 汶上县郝营村美丽乡村建设侧记 “这个大磙子能把一粒豆子碾成铜钱大小,几乎全村的劳力都在油坊里干过,最多的时候有二百多号人,一天就能挤两千多斤油”这些天,在郭楼镇郝营村复原的“老油坊”的碾盘前,83岁的庞国宝老人每天都不厌其烦地向前来参观的群众“炫耀”着当年老油坊的风采。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郝营村注重把建设宜居环境与传承乡村文脉结合起来,建设后的郝营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规划。聘请青岛园林规划设计院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村庄原有布局、古树名木、建筑古迹和坑塘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打造。清除村中心河道及老树林中的生活垃圾,修复河岸,铺设碎石路,建设景观桥,栽植绿化苗木,收集村内散落的碾盘、石磙等垒成石桌、石凳,将这片废弃的垃圾场规划建设成了集景观、垂钓、休闲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将学校旧址西院空闲地规划建成2000多平方的群众健身广场,学校旧址东院规划建设为全民创业区,引进恒拓机械和永欣玩具两家民营企业;将全村六个坑塘进行集中规划整治,清除垃圾、修复坑岸、栽植绿化苗木,使这项昔日的垃圾死角成为点缀美丽村庄的亮的。 二、提升基础设施,彰显美丽内涵。按照市、县《实施意见》的要求,郝营村开展了雨污分流工程,铺设管网4300余米,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处,引导群众进行改厨、改厕600余处,深入开展了清洁家园行动;在原来“五化”建设的基础上将全村三纵三横六条主要街道和四十二条胡同进行了提升打造,新铺设柏油路面7000平方,安装太阳能路灯72盏,栽植绿化苗木8万余株,粉刷墙壁20000余平方。为了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2015年初,该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新建了能容纳40位老人的互助敬老院,完善了生活设施。 三、传承乡村文化,弘扬时代新风。郝营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周朝时期,郝营就是“郕”国(今郭楼镇古城村)的营房,谓之东营,明朝时期“郝公”迁居于此,改村名为郝营。郝营村人杰地灵,郝营人崇德上善。早在嘉庆年间,汶上正堂赠予“钦赐寿官”庞正河“一乡善士”的牌匾;清朝末年,孙洪新、孙洪奎兄弟创建的老油坊闻名乡里;抗日战争时期,有孙洪章、孙洪新、庞连合等志士亲赴国难,以身报国;建国后更有孙庆光、李文学等贤达之士从事科研、外交和教育工作,受到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进入新时期,郝营群众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涌现了王淑兰、孙传印等一大批孝老爱亲、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郝营村深入挖掘这些优秀文化,建设了文化长廊、村风文明展馆,修复了老油坊部分器物,开展了“美德新星耀农家”、“文明卫生户”的评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向善上善的活力。 四、健全体制机制,实施长效管理。为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郝营村重新修建了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和为贵”调解室、农家书屋、道德讲堂、游艺室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创建了全镇第一个省级规范化卫生室和两个生活超市、农资超市,完善了金融服务网点,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为了保持村容村貌整洁的常态化,村里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孙传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聘任了3名保洁人员,新配备垃圾箱30个,制定了《村规民约》,实行了门前“三包”责任制,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的工作目标。 “郝营村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也改善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下一步,我们们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以村风文明的提升推动我们美丽乡村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郭楼镇郝营村支部书记孙传印说。 |
|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7-3 17: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