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楼镇退伍老党员张敬周义务为群众服务35年 通讯员 张峰 陈绪灿 扫街、浇树、清理广场垃圾、帮助孤寡老人干农活…… 在郭楼镇西海子村,人们总能看到一位消瘦的老人在街上或几个孤寡老人家中忙个不停,他就是退伍老党员——张敬周。 张敬周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由于兄弟较多,父母又体弱多病,幼年的他是靠村里的百家饭长大的。1977年冬天,看着大哥和三哥穿上了军装,22岁的他也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装甲兵。在部队里,他勤学苦练、奋发有为,第二年就获得了个人三等功的奖励。1978年12月,面对着党旗,他举起了右手,做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正是这次承诺,他坚守了一生! 1980年,在退伍的前夕,老班长问他“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打算”。他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是说“回家好好干,给老百姓服好务”,然后将那本“入党誓词”和写有他三等功的退伍证书一起用手绢层层包裹起来,放到自己胸前的内兜里,第二天便踏上了回家的征程。 三年的军旅生涯树立了信仰,锤炼了意志,却没有改变家中的逆境。复员后父母就卧病在床,大哥和三哥在部队服役,二哥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担完全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尽管如此,他仍然乐观地面对生活,复员后的第二年他当上了小队里的队长,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他成了全村人的“勤务员”。 村里的张敬岭去世后,留下了90多岁的老母亲,看着行动不便、无依无靠的老人,张敬周主动来到老人家里,帮助她收拾院子、洗衣做饭。有一次,老人病倒了,他拉着老人四处求医,连续一个星期没有歇脚;村里的张敬玉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每到农忙时节,他总是帮着收割庄稼。诸如此类的事,对张敬周来说或许已经习以为常,而对西海子村的群众来说,却看着眼里,暖在心里。 这些年,村里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闲不住”的张敬周抓住了这个“机遇”,拿起自己家的铁锨和扫帚当起了义务保洁员。每天扫街、浇树、收集垃圾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为了给大街小巷的绿化苗木浇上水,他自费买了200多米的水管,当村里的书记樊兆奇知道这个事以后,把买管子的钱送到他家时,他却说“村里七难八难把路修好了,咱给村里做点事,也是应该的!”最终,“执拗”张敬周还是让书记把钱拿了回去。 村里的文化广场是群众消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天晚上,全村的上百名群众自发来到广场上跳舞、聊天,好不热闹。为了保持广场的干净整洁,他每天晚上都提着一个袋子在广场上捡拾垃圾,提醒大家要爱护公共设施。由于部分群众在广场上纳凉到深夜,他干脆将自己的铺盖搬到了广场旁的村委办公室里,晚上打扫完,第二天一早再进行打扫。 如今的张敬周过的非常充实,从早到晚,从村东到村西,人们随时能看到这位老人身影,也随时都能感受到这位退伍老党员的温暖。
|
|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7-3 18: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