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店镇郑龙刚,树高千尺 忘不了根 “过去的泥巴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今后出村再不用发愁了,这也多亏从村里出去创业的三华子。”昨天,在汶上县杨店镇郑村,望着不久前修建好的水泥路,60多岁的张大娘笑得合不拢嘴。张大娘说的三华子就是在北京已拥有两家公司的郑村村民郑龙刚。 创业致富在他乡 1998年,汶上县杨店镇郑村21岁的郑龙刚毕业于北京国际商务学院。因为当时家里穷,他清楚地知道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走出家门,于是他来到北京大地燃气集团工作,当时是实习职员,他很珍惜这份工作。工作中,他不但能吃苦,并且勤奋好学,练就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行,受到老板赏识。2006年任职大地燃气集团经理;这期间老板主动让他承包工程,2007年,郑龙刚带领老员工秉着成本价为汶上县城天然气主管线及站区建设。他抓住这个机遇,精打细算,大胆苦干,干完这项工程更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工程竣工后,在结算时将开支的费用除开,还净赚7500元,当时他抱着7500元钱一夜没有睡着觉,他在这里收获了第一桶金。掘得“第一桶金”后,郑龙刚尝到了甜头,于是他利用多方面的资源,以及积累的丰富的人脉和原始资金,2009年注册一千万资本,成立了两家公司,北京华明振宇管道安装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并建立了自己的工程队伍,他想“有了小本钱,就可以赚大钱。” “创业初期 ,风险和压力共存。公司运营的基本都是利润较低、辛苦没人干的一些业务。但也就是这些业务不但维持了公司的生存,还传播了公司口碑,树立了信誉。”凭借这种游击式的业务拓展,公司慢慢发展壮大。艰苦的创业经历,让郑龙刚明白了一个道理,选择对的人共事,是企业稳定发展的硬道理。现在公司拥有185名员工,80%都是创业初期的老员工,甚至是刚入天然气这行的同事。员工队伍很稳定,公司管理很轻松,依靠着“一个好汉三个帮”的理念,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效益直线上升。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他的公司拥有了一定的资产。 回报乡亲在故乡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郑龙刚始终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忘自己的根,他在做好公司工作的同时,更是为身边的群众创造了福利。在2013年郑龙刚回家过春节时,村里人看到他发财了,当时就有邻居试探着问能不能带他们出去打工挣钱,他的公司要不要人?郑龙刚说,只要大家愿意跟着他干,只要大家相信他,他一定会给大家满意的答案。于是过完春节郑龙刚带领村里90名人员到自己公司工作。由于公司工作区域不集中,也怕乡亲们刚来不适应,郑龙刚在员工工作的各个区域,自己出资为员工提供住宿,饮食。他了解到员工每天工作量较大,体力相对劳累,便亲自要厨房给员工改善伙食。郑龙刚说:“企业经营其实就是经营人心,员工就是“第一财富”。 郑村是靠山的一个村子,由于是土路,多年不曾修缮,路面早已坑洼不平,给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特别是学生每天上学也是个麻烦,要是到了下雨天,路就会更难走。2014年春天,在镇政府的支持下郑村开始修路。在郑龙刚公司打工的郑村村民回到公司就告诉了他这一消息。郑龙刚说,这是好事呀,咱们家乡终于有盼头了,乡亲们再也不用担心阴雨天了。就为这,郑龙刚专程从北京回来,找到村里的支部书记郑焕河,他说,他帮不上大忙,就义务做点小事,为村里修路拿出12万元。12万也许不是个大数目,但对于郑村全体村民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将尽快地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状。但是也有人不解,并说在外面挣钱多不容易,自己昼夜地干,何苦呢?修路是政府的事情,你自找麻烦。但郑龙刚坚持说,咱村里修路咱自己拿出点钱也是咱的义务。如今“昔日的稀泥烂路,而今曲径变通途”。由于交通便利了,村民修建房屋拉材料的成本比原来降低许多,看到村民的幸福指数在上升,郑龙刚由此感到了一种满足和幸福感。 多年来郑龙刚还不忘参加公益事业,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无记名捐款5000元;公司的员工有困难他拿出2000元帮助其渡过难关;河北的员工家属住院,他亲自赶到河北带着3000元去看望…… 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总是说:“钱是来自社会的,自己够吃够用就行了,没有国家好的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富裕,自己创业富了应该回报家乡、回报社会。”是的,“善行不分大小,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尽其所能,爱就会汇成海洋,温暖人间。”(通讯员 郑茂升路焕英)汶上在线www.wenshang.ws
|
|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7-4 23: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