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广播惠农工程建设的做法和体会 汶上县抓住被列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直播试点县的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全力推进创建全国广播惠农工程示范县工作,广播惠农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汶上县广播惠农工程在启动之初就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频率对接,去年底在汶上举行了广播惠农工程启动仪式,汶上成为全国首个“广播惠农工程建设示范县”。在广播惠农工程建设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保障创建工作开展 汶上县委、县政府对广播惠农工程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文化惠民政策,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里多次召开书记办公会、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广播惠农工程建设工作。县里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领导任组长,县委办、宣传部、政府办等部门和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县政府拨付启动资金500万元,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各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县里多次召开工程建设推进会,促进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周密调研,创新设置,科学制定工程建设规划 汶上县精心组织前期调研工作,科学规划布局广播惠农应急广播网络建设。组织人员深入到各乡镇、社区、村街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实地收听等形式,全面掌握城乡人口分布等情况,精确测量频率接收情况、信号质量,布局乡镇发射频点,建立了互不干扰、应急安全的信号通道。汶上县组织专业人员赴陕西、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应急广播网络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创建全国广播惠农工程示范县实施方案》,建设县应急广播指挥中心、乡镇应急广播分中心、村居社区应急广播站、城区和景区应急广播等应急预警平台,提出了有线无线结合、无缝隙覆盖的中国乡村之声广播节目播控与应急广播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利用汶上县原有无线广播频率,在城区、乡村、社区及广场、景区,安装低音柱和入户小音箱,通过先进的可寻址无线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点对点、点对片、点对面远程控制。 (三)四位一体,分步实施,探索创新工程建设模式 汶上县根据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探索创新“四位一体”工程建设模式:即以发挥核心中枢作用为目标的县应急广播指挥中心建设,以增强乡镇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为目标的乡镇应急广播分中心建设,以完善广播系统终端建设为目标的村街社区应急广播站室建设,以实现城区周边及景区全覆盖为目标的城区和景区应急广播建设。第一步完成县应急广播指挥中心建设,发挥其应对汶上县应急事件和重要信息汇总及发布平台作用;第二步完成乡镇应急广播分中心建设,增强乡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第三步完成城区和景区应急广播建设,实现城区周边及景区全覆盖;第四步完成村街社区应急广播站室建设及广播“村村响”工程,实现广播系统终端覆盖建设,推进广播“户户通”工作。通过实施广播惠农工程,形成县乡村三级可管可控的应急广播网络体系。 (四)健全制度,严把质量,建立创建工作长效机制 汶上县坚持严把工程质量:一是严把采购关,规范设备的招投标程序;二是严把技术关,加强对广播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选择具有资质施工队伍,明确工程标准和施工流程,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三是严把验收关,工程完成后,由县创建全国广播惠农工程示范汶上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验收,提高播音效果和传输质量,让群众都能听得上内容丰富、贴近“三农”的节目。同时,我们将广播惠农工程与乡村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将该项工作作为年终综合考核和文明村街创建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广播惠农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行长效机制,建立起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广播公共服务体系。 (五)积极发动,多方筹资,引导社会参与公益事业 广播惠民工程集广播“村村响”工程和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于一体。作为一项公益性惠民工程,此项工程范围广、任务重,建设资金需求大。作为全省经济欠发达县,汶上坚持各级财政投入为主体,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筹措工程建设和管护经费。一是惠民政策扶持。在县财政先期投入的基础上,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扶持;二是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设备,减少重复建设投资,对原有县应急广播指挥中心(县广播电台播控平台)改造提升,对乡镇广播站和农村广播室以及乡村大喇叭加以改造利用,通过资源整合利用,节省部分工程建设费用。三是社会各界资助。鼓励社会名人、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者等热心公益事业者捐资建设。四是争取厂家配合。设备生产厂采取垫资和分期付款等方式,缓解工程建设资金压力,确保工程进度。 目前,汶上县已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对县广播电台广播指挥中心(播控中心)升级改造,完成了14处乡镇分中心播控平台建设、村广播室建设改造,在城乡街道、社区、景区、农业生产基地,安装可寻址音柱及大喇叭3200个,为农户免费安装小音箱52000个,惠及汶上县42万群众。 二、实施广播惠农工程几点体会 汶上县通过创建全国广播惠农工程示范县,广播在文化惠民、应急预警中,有了大作为,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通过实施广播惠农工程,广播成为传递党的声音的“传送器”。 广播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的声音的传送器。党领导和执政的基础在基层,工作的落脚点在农村。农村广播作为党在农村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宣传工具,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帮手,宣传党的各项政策的重要渠道。执政党的思想、理论和理念,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只有借助广播才能传递到基层中去,才能有效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推动党委政府工作的开展。实施广播惠农工程,不仅仅是解决了广播村村响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党的声音,关系到党的路线,关系到党的决策部署,如何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问题。因此,汶上县将广播惠农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保证意识形态安全、夯实党执政基础的一项基础工程,放到维护社会稳定、占领舆论高地的政治高度来抓,充分发挥其在宣传党的政策、反映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传播主流价值的舆论主阵地作用。通过实施广播惠农工程,党的声音在第一时间传到千家万户,党的惠农政策宣传到农民群众,提高了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赢得了群众对工作的支持,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二)通过实施广播惠农工程,广播成为群众路线教育的“新通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当前正在全国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坚持广播文化惠民理念,自觉树立高度的民生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施广播惠农工程作为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来抓,作为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建立了党联系群众的便捷通道。路桥村干部吕秀莲对广播带来的好处感受颇深:“广播就是好,不受时间、地点、文化的限制,可以一边听,一边干活。村里有的村民不识字,平时不能读书看报,广播成了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村里安装广播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实惠,也给新农村工作带来了便利,广播装上后,无论村民走到那里都听得见,有事情、有工作在广播上通知大家就行了,改变了靠“两条腿、一张嘴”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俺村的广播除向农民宣传农业知识外,还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让大伙受教育、长知识,大喇叭变得更有“营养”了,农民也愿意听、容易接受,因此群众工作好做了”。 (三)通过实施广播惠农工程,广播成为应急预警灾害的“救护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最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部门指出,借鉴“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的经验,将加快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力争2015年底前中国各类灾害预警通过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实时发布,实现应急信息发布全国统一联动。汶上县在广播惠农工程建设中,注重发挥农村广播的特殊作用,把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立了“四位一体”应急广播网络体系,赋予农村广播“村村响、户户通”新内涵,汶上县应急广播网络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农村广播小喇叭平时发挥好宣传教育功能,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等事件时,具有应急反应功能,做到“应急优先”、“上级优先”,快速、准确发布应急预警信息,使群众随时随地及时了解灾害信息,调度和指挥群众做好防灾减灾,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广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汶上县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体现了广播公共服务建设的创造性。因此,农村应急广播网成为预警灾害的千里眼、救护神。 (四)通过实施广播惠农工程,广播成为百姓创业致富的“信息港”。 大力实施广播惠农工程,是“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当前,农村信息渠道不畅是影响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与其他大众传媒和信息工具相比,广播具有经济实用、便利快捷、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具有其他宣传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农民对广播的需要不断提高。去年年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中国乡村之声》为平台,与汶上开展广播惠农公益战略合作,满足农民群众获取农业知识、掌握农业信息,了解国家政策的需求,共同建设中国乡村之声在全国农村覆盖的“汶上模式”,使广播真正成为农村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最普及的信息传播主渠道。通过合作,在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节目内容的同时,插播“汶上新闻”和“民生关注”等汶上自办节目,让农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时政情况,掌握更多的实用信息和农业科技知识,传递给农村农民“外面世界的声音”,让农民了解自己身边的事,实现了农村需要、农民欢迎、农业增效,受到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欢迎。汶上县广播惠农工程建设,提高了广播信号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解决了群众日常终端接收的问题。汶上的农民说,农村不仅街里安上了音柱喇叭,农户家中装上了小音箱,就连蔬菜大棚和田间地头,也有了无线大喇叭,还用上了太阳能,农民在家做家务,在田间地头干农活,在广场休闲娱乐,能随时方便地收听到广播节目,了解农业实用技术和信息,广播成了农民致富的好帮手。汶上镇润丰农业示范园经理崔秀勇说,基地安装的“大喇叭”发挥了大作用,他通过中国乡村之声《致富天地》栏目,了解到菊锦春种植信息后,赶到河北沧州进行考察,春节前引进了该品种,今年三月拱棚蔬菜上市,每棚纯收入7000多元。汶上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芦花鸡原产地,有些农民没掌握芦花鸡养殖技术,影响了鸡苗质量,在收听中国乡村之声《农博士在线》后,通过学到的芦花鸡养殖技术,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通过实施广播惠农工程,广播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欢乐园”。 实施广播惠农工程,实现广播全覆盖,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广播惠农工程建设的“汶上经验”,不让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拿钱,农民群众每天就能通过广播,收听到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不仅能够开拓群众的眼界,还能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改变了农村公共文化匮乏的现状,促进了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中国乡村之声把优秀的文化娱乐节目送到农民的家里,成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昔日冷清的农村逐渐热闹起来。闲暇时间打开广播听中国乡村之声节目,凑在一起听听广播啦啦家常,跟着名家随口来上段戏曲,伴随轻松的乐曲翩翩起舞。广播成了农村民间艺人的课堂,农闲时候聚在一起,聆听名师讲解,相互切磋技艺,还围绕身边的人和事,经常表演自编的文艺节目。基层干部认为,“在农村,虽然电视得到普及,但农民一般晚上看电视,白天时间在忙农活,广播切合农民的习惯,现在村里野外装有大喇叭,农户家里有小音箱,农民在家里边干家务活边听广播,就是在田间地头干农活,也能随时随地听到广播。”农民群众称,“听广播时间长了,大伙就上瘾了,不听广播反而觉得不习惯,广播改变了农民的新生活,咱农民活得越来越滋润了”。 (六)通过实施广播惠农工程,广播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广播是最适合农民、适合农村的有效载体。当前,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家里剩下妇女、老人和孩子,农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思想空虚化,精神生活贫乏,导致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恶习陋俗、封建建迷信和邪教思想抬头,影响了农村乡风文明。同时,让农民按时收看电视、订阅报纸阅读、上网浏览信息等,与农民的文化程度、生产生活习惯等还不匹配。而农村广播的伴随性特征,传播形式活、覆盖面积广、宣传效果好,传递信息不受时空限制,听广播依然是农民不可或缺的需求。汶上县开展的广播惠农工程,主要转播《中国乡村之声》节目,该节目不仅带来了农业科技信息,广播还能把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送给群众,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塑造农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良好的社会美德风尚,在农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农村小广播有了大作为,成为播撒乡村文明的主阵地。目前,汶上县建立起了县城、乡镇、村居、农户农村广播网,实现了乡镇和村广播室随时插播,镇与各村点对点广播和广播式广播。这种发展模式为中央台与其他县区开展“广播惠农合作”提供了参考。 (七)推进广播惠农工程建设,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各级领导关心和支持汶上广播惠农工作。去年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中国乡村之声》为平台,与汶上开展广播惠农公益战略合作,将汶上作为全国首个“广播惠农工程建设示范县”,并在汶上举行了惠农工程启动仪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呈送了“广播惠农合作”专报,中宣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作出批示,中央台与汶上开展“广播惠农合作”很有意义,要求研究给予支持。今年4月12日,中宣部就广播惠农工程建设到汶上调研,调研报告经中宣部分管部长圈阅后已呈报中央领导。6月下旬,根据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在汶上召开全国广播惠农工程建设现场会,推广“广播惠农合作”的“汶上模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对汶上广播惠农工作提出要求,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就汶上广播惠农建设进行调研。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就汶上广播惠农工程建设进行调研指导,提出要求,推动了工程快速推进。 |
|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7-7 10: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