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今年以来,在汶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的精心指导下,汶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的通知》(鲁人社发〔2011〕38号)文件要求,抢抓全省30个试点县建设机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汶上县乡镇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被省人社厅一次验收成功。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
委、县政府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纳入了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社局,具体负责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根据汶上县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汶上县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汶政办发〔2011〕54号)。及时召开了汶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会议,对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了各单位、各乡镇的任务目标、建设要求、组织实施、措施保障等内容。 二是机构设置到位。为加强乡镇人社所队伍建设,县编办专门下发文件,统一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名称,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全部列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不少于5人,工作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乡镇公共服务平台统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统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汶上县共建立14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504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三是人员配备到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大部分工作人员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骨干中调剂使用。县人社局通过借助公益性岗位招聘工作,为每个乡镇的服务平台配备一名大学生。每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配备6名以上工作人员,汶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共有服务人员84人,社保服务站工作人员727人。其中35岁以下工作人员488人,占所有人员的67%,大专以上工作人员265人,占36%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我们组织所有工作人员赴沂水观摩学习先进经验,安排业务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450余人次提高了基层平台工作人员整体水平。 四是场所建设到位。汶上县共有14个乡镇,南站镇人口达到8.4万人,固定的工作场所分别达到340 ㎡,档案室面积达到35㎡。其余乡镇均为6万人以下的乡镇,固定的工作场所均达到130㎡以上,档案室面积均达到20㎡以上。目前,所有乡镇人社所均设固定的服务大厅、人社所长办公室、档案室以及退休人员活动场所,服务大厅面积均达到了服务场所总面积的60%以上,每个大厅均按照就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调解仲裁、劳动监察等业务职责设定了服务窗口。 五是设备配备到位。我们按照省厅服务平台要求建设标准,统一设计服务标示,统一配备服务设施,统一安装办公软件。共为14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购置信息发布屏幕 86㎡,计算机55台,配套办公设备70余套。同时我们积极采购了信息发布屏幕、触摸屏、计算机、社保卡读卡器、二代身份证读卡器、条形码扫描枪、传真机、打印机、指纹识别设备等高科技设备设施,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档案室、活动室配齐了档案橱和部分娱乐设施,有效提升了服务能力。按照完善功能、规范流程、强化服务、高效管理的要求,以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信息化为目标,充分依托济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济宁就业网、汶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积极推进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联网。做到标准统一、网络互联、数据共享的现代化办公模式,切实提高了基层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 六是制度建设到位。根据服务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汶上县实际,统一制作了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牌子,统一撰刻了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印章,统一制作了服务平台标示,统一制定了工作职责。健全完善了《服务大厅工作职责》《岗位服务公约》、《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20多项工作制度。规范了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登记申报、退管服务工作等多项工作流程,及时做到上墙公示。明确了工作职责,改善了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水平。 通
过坚持不懈的抓基层平台建设,汶上县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达到了省级示范点建设要求,形成了健全的基层服务网络。为汶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快
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为新农保的全面铺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启动提供了有力条件,为汶上县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
|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4-26 21: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