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汶上县南站镇的成村、西王、漕流、龙集、高胡同5个村,自动打破了传统村与村的界限,联合起来,凑出了5750亩优质的连片成方的耕地,流转给了企业。企业再将流转来的粮田,交由县供销社托管,由后者组织雇用农民零工进行统一耕种管理。 5750亩的超级农场形成后,农民得到了旱涝保收的既定收入,企业获得了稳定的示范推广基地,土地托管者得到了服务利润。此举,让农民离了地、企业得了利、国家增了粮。 农民零散种地收益有限 在这5750亩地中,有漕流村村民孙广明家的9.5亩。 孙广明家一共7口人,除了自己和老伴,还有3个孙子辈,家里的顶梁柱是在县城开饭店的儿子和儿媳。孙广明家共有10.5亩地,之前都是由60多岁的老两口来种。对他们来说,种这10多亩地,很是吃力,“就拿浇地来说,个把小时才能浇一亩,十四五个小时才能把家里的地浇一遍,累得够呛。”为了这些地,孙广明从春天浇返青水到秋天种上麦子,大半年的时间,都被捆在地里。到了农忙时候,儿子还得抽出几天时间,回家给老人帮忙。 即便按最好的收成来算,忙活一年,孙广明一亩地最多挣1000元。老孙觉得种地不合算:“在我们这儿,年纪大的男的在工地上干小工,一天还能挣50块;妇女在大棚里干轻省活,一天还能挣20块。像我这个年纪,打工一个月就能挣2000多块。” 在这些村,像孙广明家这样的家庭占了绝大多数。漕流村村支书王文建说:“我们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外出打工的,家庭收入主要靠务工。村里3115亩地,除了180亩种棉花,100多亩种菜,其他都是种粮,种地的收入有限。” 如今,农村中“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挣钱、撂荒又不甘心”的问题已十分普遍。 企业“跑马圈地”5750亩 山东利生集团,这个以面粉加工为主业的企业,一直在物色大面积的连片粮田,作为小麦新品种示范基地。去年7月,公司向南站镇提出了流转耕地、发展粮食种植的意向。 “利生一开口就1万亩,其中5000亩用来种小麦和玉米。”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刘传民一听这个着实有些压力,“这么大面积的连片地块要流转,在镇里还是头一回。”在这之前,镇里虽有2.6万亩耕地流转了,但是不集中,最大的不到1千亩。而且这些流转地,大多集中在一个村;而这次5000多亩的面积,必然要涉及多个村。当时,镇里答应得很痛快,而利生集团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韩广明,心里却没底。 据刘传民介绍,当时是利生集团董事长高凤国亲自来的,开着车考察了农田基础设施状况,对满意的地块划了个范围,涉及7个村。由于其中一个村太偏、一个村涉及面积太小,通过协调,需要做工作的只剩下5个村。因为涉及到各家各户的零头不好去,最终加起来比5000亩又多了750亩,共5750亩。孙广明家位于村里南洼的那9.5亩地,就在高凤国划定的范围里。 刘传民说:“企业选这片地,不是没道理。这些地的水利、道路等设施配套得很好,地都是成方的,标准很高,旱能浇、涝能排。” 2146户农民摁了红手印 确定了用地范围,镇政府就分头去跟5个村的村民商量。 企业给出的土地流转费用是每亩每年折合800斤麦子的现金,按照1元/斤的价格,流转费为800元/年。流转费随行就市,麦子要是贵1毛,第二年的流转费就是880元。企业还承诺,每年7月1日向农户的惠农“一卡通”上预支下一年的流转费。各项惠农补贴,还是归农民所有。 流转土地的消息和价格一出来,孙广明觉得这事很好,立刻跟村里确定了意向。刘传民说:“像老孙这样痛快的,占了80%,他们很主动,希望通过企业能把土地连起来耕作。”剩下的20%,刘传民分为了三类:认识不到位的;有种地愿望、还能下地的老龄村民;从事浇水、犁地等农业服务业的个体户。对于第一类人,坚持做工作,慢慢思想就通了;对于第二类人,主要通过调地来解决;对于有种地以外利益的第三类人,镇里协调将这些个体户安排到服务队。老百姓觉得有账算,过去村与村之间的耕作边界就自动打破了。 由于地都是成方的,就像标准化的零件一样,村与村之间的地块无缝隙衔接起来,完全符合企业规模化种植的要求。 2010年9月15日,孙广明和其他2145户农民的存折上多了利生公司打过来的预付款。当年10月底,所有2146户农民在土地流转合同上都摁上了红手印。 土地托付给别人管理 5750亩地,如此大的面积,怎么种?谁能管理好?首先想到这个问题的,是高凤国。为了研究超级农场的新课题,高凤国到汶上,先后5次找到县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徐锋。那时,5750亩地还在“孙广明”们手里种着,联村耕作还只是一个空想。 吸引高凤国的,是汶上供销社开展的土地托管服务。土地托管就是“土地托付给别人来管理”,供销社既可以负责从耕到收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全包了。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专业带来机械化,大规模的耕地使得机械化变得更可行,成本大大压缩。 流转来土地后,一开始,利生公司不了解市场价格,也不服气,要自己管这片地。浇水时,公司找来农户、租来水泵,3个人一天只能浇10亩地,要付240元的工钱。韩广明说:“我们一看确实不行,成本太高。后来发现供销社有专业设备,让他们来浇地,每亩节省费用14元。” 浇地所节省的仅是九牛一毛。在一份价格对照表上,记者发现,托管收费与市场价相比:机械收小麦节约10元/亩,收玉米及还田节约5元/亩,机械喷药节约7元/亩……所有环节做一遍,每亩花费311元,比市场价398元,便宜了至少87元。据韩广明介绍,土地托管可为公司节省一半的人工费。 在低价的吸引下,利生公司将流转来的5750亩粮田,托付给供销社进行日常管理,自己只在部分环节插手。就这样,利生集团从农户那里流转来了土地,最后又交给汶上供销社去组织耕种了。 联村耕作,所有人都赢了 自己的9.5亩,融入到了5750亩的超级农场后,孙广明是最先尝到甜头的一方。除了利生公司打到账上的7600元,自己离开土地打工大半年还挣了14000元,收入明显增加。孙广明说:“瞧这,多省心、多痛快!” 利生公司不仅获得了理想的示范基地,而且由于托管土地带来成本的降低,每亩实现利润400元,且没有大的风险。联村耕作,可获得种粮利润约230万元。据韩广明介绍,土地让供销社托管后,他们腾出精力,转向沼气、有机肥等周边产业。 实现“全托”后,供销社每1000亩地每年至少实现10万元纯利,该基地全年可实现近60万元的纯利。 这一利益均沾的好买卖背后,还有更大的赢家——国家的粮仓。除了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带来的成本节约和粮食增产,还有耕地面积的扩大。由于联村耕作,以往作为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田埂没有了;由于实现机械化喷灌,灌溉用的部分水沟也能种上粮食。“就这两项,就能增加13-15%的耕地面积。”徐锋说。 |
|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4-26 23: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