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汶上信息港 汶上新闻 查看内容

京杭运河汶上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

2011-6-10 09:54| 发布者: 中都社区| 查看: 1036| 评论: 0|来自: 汶上信息港

1框架
艳阳高挂,层林涌绿,又是一个火热的夏季。在国家第6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本次活动主场,京杭运河汶上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倾听历史深处龙的吟唱,感悟中都圣土的古韵新风。

  遥远的回声

   汶上古称中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这里佛教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始祖文化交相辉映,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熠熠闪烁。公元前501年,先哲孔子在汶上初仕中都宰,留下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千古美谈。

   如果把汶上诸多宝贵的历史积淀比作一串绚丽的珍珠彩链,京杭运河汶上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算得上这串彩链上最鲜艳壮美的链节之一。

   “筑坝截汶泗,拦溪浚百泉。诸湖储水柜,众闸调河川。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长河船舟竞,两岸秀桑田。”南旺是京杭大运河全线海拔最高点,北接临清、南汇江淮,一直被称为“水脊”,影响了运河南北贯通。明永乐九年的1411年,为了解决迁都北京带来的南北运输问题,明成祖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人主持疏浚运河段的会通河。宋礼调发青州、兖州、济宁等民工20余万人,历“二十旬而工成”。但河道水源不足影响漕运,宋礼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寻访良策。农民水利专家白英,这位运河上多年行舟的“老人”建议把位于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作为分水点,引汶济运,挖引山泉,修建水柜修建戴村坝,遏汶至南旺,分水济运……经过近8年的艰苦劳作,完成了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南旺水利枢纽工程由引水系统、分水系统、蓄调系统等部分有机组成,科学地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脊”缺水的历史性难题,使明清两代运河航运畅通无阻,是京杭大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水利工程之一,代表了我国古代土木工程技术和水利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

   由于宋礼、白英在“引汶济运”工程方面的独创业绩,奠定了京杭大运河这条国家黄金水道平稳运行近500年的辉煌历史,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今天当记者站在俗称为分水龙王庙的南旺枢纽工程遗址上,虽因京杭运河的改道,这一宏大水利工程的真形实体随着岁月沧桑的变迁早已不在,但拂去历史的尘埃,仍不难看出其砖石瓦档之上透过的灿烂与辉宏。

  时代的呼唤

   文物古迹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催化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南旺枢纽工程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关键工程,是其卓越工程价值和高超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是确保京杭运河畅通的咽喉要道,它凝聚了先贤的智慧和创造,并以其无可争议的地位和价值成为我国符号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和京杭大运河申遗标志性重要节点。

   应该说,南旺枢纽大遗址的申遗保护是汶上县继宝相寺佛教圣物面世之后,又一枚金色的名片,将汶上再一次隆重推出,对这片圣土的文物发掘保护、旅游产业开发和现代服务业繁荣乃至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善抓机遇能干成事的汶上人非常珍视南旺枢纽工程申遗保护带来的历史机遇,县委、县政府早在2006年就委托省文保中心编制了 《分水龙王庙部分建筑抢修保护方案》,对分水龙王庙建筑群中宋公祠、文公祠、观音阁、关帝庙等建筑单体进行了维修。2008年,启动了南旺枢纽工程和分水龙王庙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并在现场进行了公众考古学实践活动。在2010年7月召开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保护研讨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与会领导、专家就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保护与申遗工作达成广泛共识。(下转A2版D)

  (上接A1版D)汶上县成立了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保护与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加强了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加快大运河南旺枢纽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汶上多次赴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协调南旺枢纽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经过深入磋商,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就规划的编制达成合作意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即将全面开展南旺枢纽文化遗产的调查、勘察测绘等工作,以统筹考古遗址公园、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和南旺枢纽博物馆等项目建设。

   2010年7月,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汶上组织有关专家对南旺枢纽大遗址进行考察论证,并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等有关法规性文件要求,编制了立项申报书。国家文物局通过初审、现场考察评分、专家会议评议等程序,将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并已于10月9日向社会公布。汶上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又一次抢得先机,并初战告捷,以保护发掘修复为主旨的南旺水利枢纽工程遗址项目建设就此拉开帷幕。

  可贵的精神

   以干事创业的汶上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拂去历史的尘埃,再现人类文明的异彩,致力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汶上县在南旺枢纽工程遗址保护与申遗工作最值得称道的佳作新篇。走近大遗址,随处可以感受到项目推进的日新月异,随处可以体验出汶上精神的发扬光大。从2010年起,汶上加速推进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造就亮点。

   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运河申遗的重点建设项目,为再现这一古代水利建设的奇迹,汶上县多措并举,争取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通过国家立项,拨付专款建立南旺大运河遗址公园,以“运河文化”为主题,再现古运河分水景观。

   为加快推进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项目考古发掘,修复建设,迎接第6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检阅,县里专门成立了工程指挥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成勇担纲指挥长,一声令下,由多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进驻南旺古镇,租下街上一处小店安营扎寨,吃住在工地展开工作。6月7日下午,是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记者在工程指挥部见到,一个直径足有一米多的大风扇嗡嗡作响扇起阵阵热风。指挥部的同志连汗也顾不上擦,埋头各自工作。院里小厨房的锅里,还有中午吃剩的大锅菜,案上的笼屉里放着几个干馍。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他们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没有星期天节假日,五加二、白加黑,干成了正常情况下一年才能干成的事。

   提起同志们的付出,指挥部的负责同志深有感慨地说出一串数字。大遗址项目展开后,南旺镇有747户农民从河湖遗址上迁出,腾出土地590亩用于文物古迹保护;建设完成投资1600万元,总面积达3400平方米的大运河科技展示馆;修复古建筑7处,总面积达600平方米;景区植树5000株,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还遗址以尊严,清除各类垃圾230余万方,在这一串串可圈可点的数字背后有着多少付出与奉献!

   南旺镇在汶上是个经济实力不太强的镇,遗址保护任务重、压力大。南旺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党政联席会上表示,大遗址项目事关大局,需要南旺镇做什么,我们要无条件做好,绝不拖工程后腿。

   遗址建防护网,资金一时跟不上,有的同志东借西凑,并从自己家拿出积蓄8万元到某生产厂家进货,当人家听说个人拿出钱来干公家的事时感叹地讲:“这样的事真不多见,冲着汶上人的这种精神,我们也要以最优的质量、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价格,帮你们干成事。”

   在项目施工一线,指挥部的同志们和施工人员,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奉献精神,有的同志腿关节积水,就带着止痛药,一跛一拐地奔波在工地上;有的同志带病打着点滴,坚持工作在施工一线;有的同志家中老人在医院做手术,也顾不上照顾,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俗话说,热土难舍。项目建设需要747户农民从古建筑遗址上迁出,村民们识大体,顾大局,以最快的速度全部迁出。各级党委、政府为迁出的农民建设了回迁楼,让大家尽快搬入新居。汶上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恢宏的诗篇

   这是一首古韵悠长的雅颂,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诗篇。呼之欲出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大遗址公园,银杏女贞绿树婀娜,鲜花芳草含笑摇曳,古老建筑重展风彩,科技展馆傲然壮观。

   大运河科技馆是一座以南旺枢纽科技成就为主题的展览馆,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研究大运河南旺枢纽水工科技,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科技馆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余平方米,以开放式的格局,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全方位展示这一人类文明的壮举。走进南旺分水枢纽博物馆大厅,整个工程已近尾声,大照壁上,嵌着康熙皇帝“治水如治天下”的名言。前厅悬挂的数十张巨幅展板传递着运河母亲的呼唤,铭记着先人治水的功绩。长50米,宽7米,水工模型旨在通过物理模型方式全方位展示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以及南旺枢纽工程的科技含量,来自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几位技术人员正赤着脚对沙盘流水模型做最后的调试。这个大型展馆将通过沙盘、多媒体、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融合运河历史文化,将枢纽工程的昔日风貌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力求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大运河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

   沿着新铺就的花草小径,记者来到南旺枢纽大遗址的古建筑群——南旺分水龙王庙,当年朝廷为表彰宋礼、白英创修分水工程而修建的庙宇,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此后相继扩建,主要建筑有龙王庙大殿、戏楼、禹王殿、水明楼、宋礼祠、白英祠、关帝庙、观音阁、莫公祠、文公祠、蚂蚱庙及和尚禅室等10余处院落。各个建筑虽年代不一,风格样式各异,但布局协调,院落交错,堪称明清庙宇建筑的“大观园”。虽经沧海桑田,有些古建筑只留下残垣断壁,但仍能看出当年的辉宏与壮观。采访中记者看到,禹王殿、宋礼祠、蚂蚱庙等部分古建筑已得到很好维修,庙内众多的殿堂遗址也得到妥善保护。

   因历史上运河数次改道,南旺水利枢纽工程虽已不在,但通过数次考古发掘,新发现了两段明永乐年间治水的堤岸。为恢复水系,调水入运,充分展示运河枢纽工程,再现分水壮观场面提供了科学详实的依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作为汶上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随着其建设步伐的加快,将把文化元素更多地植入旅游产业,有力推进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融合,为汶上现代服务业发展铸造出又一锐器。

   绿树芳草繁花,青砖粉墙黛瓦。一个充分展示中华文明智慧的大遗址公园呼之欲出。在第6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汶上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准备好了!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4-27 01: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