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10年以来,汶上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途径,大力推进土地托管模式,把农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收益,彻底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开启了基层供销社破题之路,形成了“农民有钱赚、企业有工用、供销社有事干”的三赢局面,在2010年10月11-12日召开的全省大田作物服务创新暨基层社启动现场会上,这一创新做法在全省进行总结推广。截至目前,汶上县土地托管面积4.7万亩,新增农业产值4200余万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760元,同期增长7.9%;户均增收1.7万元。新增2.5万名农村动力外出务工,年实现劳务增收2600余万元。带动县供销部门年实现综合收入超过8500万元。 一、强化政策扶持,规范运作流程。在坚持家庭承包基本政策不变和保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引导、部门参与、群众自愿、合同管理”的土地托管工作机制,由汶上县供销部门牵头,联合农业、农机、农资公司、种子公司及基层供销部门等成立汶上县土地托管联合会,负责全县土地托管的组织协调;各乡镇基层供销社成立土地托管专业合作社和服务队,具体实施托管土地管理服务。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托管的实施意见》,鼓励引导合作社和农民开展土地托管,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县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合作社集中托管土地1000亩以上或集中连片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种植的,按每亩30元一次性奖励合作社;建立合作社贷款绿色通道,贷款期限放宽至2年,贷款利率较其他贷款在上浮幅度基础上给予下调10%-30%的优惠支持。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形成10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托管土地,在符合立项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土地整理、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是鼓励农民托管土地。对自愿托管土地的农户优先安排在合作社打工,根据种植工作量按照每月闲时 600 元、忙时1500元的标准领取工资,年底合作社再根据运营情况进行利润二次返还;对农民自主创业的,县财政给予2万元的贷款贴息扶持。四是规范托管流程,保障农民利益。根据农民实际情况,推行“全托”和“半托”两种服务模式。“全托”是指农民交纳一定的服务费用后(种植农作物每亩600元∕年),与托管服务队签订托管合同,把土地交给托管服务队代管代收,土地所有收益归农民所有。如果产量低于当年同等农作物的平均产量,合作社将退还所有服务费,并向农户按年每亩100元进行补偿;“全托”要求大面积耕地托管,时间不少于一年。“半托”是针对农户劳动力不足、不懂种植技术等情况,由合作社提供劳务、技术、农资等“菜单”服务供农民选择,服务价格低于当地有偿服务价格每亩地10-15%。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立足该县农业发展现状,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打破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现状,探索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理念,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路子。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重点围绕放大高产优质粮食、设施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规模,按照“集中连片、布局合理”的原则,从资源因素、生产条件等出发,把4.7万亩集中托管土地划分为五大特色产业区,东部重点实施设施蔬菜、中药材种植,特色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600亩;北部山区发展林果、林下种植等产业,建成核桃精品园3个、大枣精品园1个,林下中药材种植1800亩;南部、西部扩大高产优质粮食种植规模,粮食高产田面积达到1.2万亩;中部重点打造沿105国道经济带,牛蒡、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近3000亩。全县五大特色产业区粮经比例由实行土地托管前的6:4提高至4:6,带动农民增加收入600余万元。二是推行标准化种植,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建立由农业技术专家组成的标准化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在参照国家农业生产标准的基础上,制订了特色蔬菜、中药材、优质粮食、棉花等系列生产技术规程18项,编印成册分发到各合作社,各合作社分别成立5-8人的标准化技术服务小组,指导开展标准化生产。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监测体系建设,县供销社与瑞星化工、峄山化工、山东登海种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在产前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统一从厂家采购良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并优先推广了师滦02-1、济麦22、鲁棉研15号、鲁果5号(核桃)、中农13号(黄瓜)等优良品种;产中建立跟踪检查体系,生产过程实施档案管理,由专业技术人员详细记录农药肥料投入、操作管理、病害防治等情况,严禁使用甲胺磷、久效磷等10类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硝态氮肥等8类有害肥料,确保农产品质量;产后建立严格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聘请省农科院专家把关,建立标准化检测实验室,利用试剂、PH值等严格进行药残等指标检测,合格后方才允许上市。目前,4.7万亩托管土地均实行标准化生产,建成5000亩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1处、5000亩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种植基地1处,千亩以上特色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3处,经省级部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13个、绿色产品2个、有机食品5个。三是强化农产品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县供销社立足4.7万亩托管土地丰富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坚持“企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依托种植基地就近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已经形成粮食、棉花、蔬菜、中药材等五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体系。依托军屯乡、白石镇800亩牛蒡种植基地,新上投资1500万元的汶上大汶河现代农业公司牛蒡深加工项目,牛蒡原料经深加工成牛蒡茶,价格由每斤2元左右提高到每斤40元,增值20倍;依托苑庄镇1200亩优质蔬菜基地,实施汶上金苑食品蔬菜精包装加工项目,蔬菜经清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后主要供应超市、商场等,附加值比直接出售蔬菜增加2-3倍。目前,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4家,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1-10月份,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3.2亿元,较上年增长17.3%。 三、提升服务质量,搭建惠农桥梁。汶上县供销社依托全县农业生产资料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土地托管服务质量,积极搭建合作社、企业和农民之间互惠桥梁,在服务企业和农民中实现了供销社的转型发展。一是提升土地托管服务质量。依托16处农村农资直营店和175处农资超市,积极开展农资统一配送等服务,大大扩大了农资销量。仅今年“三秋”期间就实现农资直供达3780吨;在整合社会机械40部的基础上,投资150多万元购置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等农机具,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播种和收获、农作物桔秆能源化综合利用、农机节能等新技术,托管土地机械化生产率达到100%,为农民节约农业生产成本120万元;定期邀请农业科技专家对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对托管土地实行科学种植,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统防统治等绿色控制技术,保证了粮食质量安全和稳产高产,“托管”农田粮食年均亩产达到1192公斤,比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增加182公斤。二是拓展托管农民工就业渠道。汶上县县内企业每年农民工缺口超过5000人。合作社在与托管农民签订托管合同的同时,对16-45岁的托管农民进行登记,将文化程度、身体状况、技术特长进行全面统计,登记造册,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并纳入全县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对托管农民愿意在合作社打工的,优先安排从事农业技术劳作,月均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对愿意进入企业打工的农民,合作社与县内效益较好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开展免费定向培训,根据劳动能力和技能,实行统一输送、优先安排,确保实现100%就业。今年一次性为济宁爱丝制衣公司输送农民工160人,保障了企业的用工需求。截至目前,合作社累计组织托管农民劳务输出1.23万人。三是加强农业龙头企业订单服务。目前汶上县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5家,年加工转化农产品能力达到172.9万吨。县供销社紧紧抓住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的时机,组织开展订单服务,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企业农产品加工原料需求。依托4.7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农产品种植订单,农业龙头企业提供预付定金、实行保护收购等优惠政策,合作社按照企业需求开展规模化种植,农产品优先保证企业加工需要,如果农产品质量达不到企业要求,由合作社按照合同规定进行赔偿,确保了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汶上县南站镇土地托管合作社在龙集、伊村、王村、何楼等村托管土地5000亩,与山东利生面业签订了师滦02-1优质小麦种植订单合同,年产2400余吨优质专用小麦专供企业,合作社实现年综合收入600余万元,有效保障了企业的加工需求,提升了合作社经济效益。 |
|本地广告联系: QQ:905790666 TEL:13176190456|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汶上信息港
( 鲁ICP备19052200号-1 )
GMT+8, 2025-4-26 21: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