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海上花,我的牡丹亭
! F6 v4 K' N) c2 u$ p# u# u大洋新闻% @5 z, Y+ o3 [
2008年01月27日2008年将进京在国度大剧院上演的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首先在上海逸夫舞台预演,受到了戏迷的欢送,其中不乏中青年观众,沪戏剧界喜称京剧在上海回归.. N) O; ]5 v6 O; {! f, s/ X
首演于1988年的《曹操与杨修》,被誉为"中国京剧古代化里程碑式的作品",至今走过了20年的过程,曾取得中国戏曲学会"金盾奖"、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程长庚金奖"等诸多殊荣.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醉生梦死塑造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曹操形象,在中国戏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 a- R3 ~. F3 V, [$ {上个世纪末,风行文化的入侵导致中国传统戏剧一度萎靡,有人提出传统戏剧应该多一些"阳春"少一些"白雪",理由是阳春给人温煦宜人的感到,白雪清冷,让人望而生畏只有这样才会让年轻人爱好.但更多的戏剧业内人士则以为,诸多剧种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戏剧仍然会复苏.
; i5 y; ?2 ]" `/ m4 U+ [+ T; P$ q; |时至本日,一些蛰伏多年的艺术家终于重新走上舞台,壮怀剧烈,咱们一边欣赏着本人的文化,一边从新拾起那些昔日的传奇.
7 l0 z5 N! o* U3 B7 I1 n' n% U0 }海派京剧( `& [9 w3 v) K
不受行当制约,引入洋装新戏
& t1 e6 U- \$ ~# X) ` X《文昭关》mm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0 t* V) k, M- g3 N海派京剧历受褒贬,但重镇地位半信半疑,海京派之争,可能是花雅之争后,戏曲界最有意思的观点争执.京剧于同治年传入上海,及光绪期间北方名角频繁来沪,才算正式落沪扎根.早年来沪名角包含小叫天等,谭鑫培六下上海,让沪人领略何谓顶尖水准,对京剧气氛形成作用颇大,谭鑫培是后三鼎甲中的头牌,自程长庚以降未见有美誉过者,狄楚青《宫中杂诗》有句"满城争说叫天儿",乃当年真实写照,连梁启超也赠诗赞曰:"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 足见超级偶像位置.1 j& ?% G8 q5 C, a6 ?/ D
海派作风构成,始作俑者当是汪笑侬.汪笑侬比谭鑫培出道晚,唱念做打也均不如,但汪是乙卯科举人,出生士族学识广博,且精于诗词,另琴棋字画、医卜星相、金石雕刻均所擅长,乃至法律、心理学、贸易史、西洋史等亦所善学,并精讲佛法,伶人中颇难堪得.良好文化底蕴为他日后改进京剧奠定了基本,汪笑侬早年在北京翠峰庵票戏,得孙菊仙、宁静之指导,此人应变才能很强,一日票房演出《四进士》,表演宋士杰的演员因故未到,世人推荐他救场,他本无此戏,常设钻锅亦受赞美.汪极喜三庆班,但自知嗓子学不成程长庚,私淑后三甲中的汪桂芬,来沪后得悉汪桂芬存身租界(八国联军进京,身为供奉的汪桂芬开小差,怕清廷查究,于是避祸上海),便登门求教,却被冷言讽刺,此事刺激甚大,自此取艺名"汪笑侬",正合出此典.汪走很多码头都没红,在上海第一台和老三麻子、麒麟童搭戏,打炮出演《献舆图》.那时梨园风尚颇有古风,大家很少计较戏分,这出戏三麻子出关公、麒麟童演刘备、冯志奎饰张飞,都是零星活,三路四路没什么词儿,纯洁为捧场,就此汪笑侬一炮点红,尔后索性落户上海,长期与老三麻子、麒麟童固定错误,老三麻子和麒麟童都以立异而驰名,所谓物以类聚,三人相投素禀性使然.
0 q6 L, I3 V4 U6 ?, R7 Z1 s海派京剧中红生是强项,老三麻子一脉流承,早年着名红生如林树森,小三麻子都宗三麻子,连周信芳也学他的路数,当然麒麟童另有开辟此为后话.老三麻子演红生,先是造型上改革,他之前关公都是揉红脸搓点胭脂,他改为勾油红脸,香油再加点黄胆、胡子也换戴头发制成的黑三,通常髯口以马尾制造,不如头发实在度高,体现不出美髯公特点.关公所戴帽子也改为夫子盔,年青关羽是绿盔黄绒球,《水淹七军》《走麦城》就换为黄盔绿绒球,还有些小转变,比如用珠子穿成须,绕着夫子盔,两边加穗子飘带,后有大尾,这都是三麻子的设计.如此扮相更加森严,绿蟒绿靠虎头靴手执青龙刀,三麻子的改革更体当初细节上,青龙刀用铜蒙子加响铃后面荷叶把,马鞭上加红绸彩球代表赤兔,腰悬大宝剑大穗子,大督旗八面飞虎旗.通过线条简洁色泽暧昧的勾脸,再加服装道具烘托,把外部特点充分表现在形象上.中国戏曲中人物塑造十分重要,象不象皆在第一眼,关公经三麻子改革后,舞台形象就此固定,至今照旧照此扮相.
3 D) k9 \4 }0 ^. A6 n9 c海派京剧集大成者首推麒麟童,麒麟童最初艺名七龄童,有次剧场老板犯错,挂牌时谐了音,不想就此沪上皆知,周信芳也觉此名更洪亮,罗唆改称麒麟童.上海老一代戏迷,捧麟老牌者众,时有南麟北马关外唐之说.周信芳为人谦恭又有气节,以前看上海幽默戏老演员杨华生的回想录,说到看麒麟童演戏的逸事,其时在抗战成功后未几,周信芳在逸夫舞台(兴许是兰馨舞台)演出,戏码是《四郎探母》,麒麟童出杨延昭,戏到坐宫这段,这段有个槛,就是杨四郎那个嘎调,最费工夫也能出采,当时麒麟童嗓子塌中,老观众晓得这层,怕他翻不上,侯到节骨眼上,全场观众同声"叫小番"帮着带戏,由此可见周信芳人缘好.梨园说道"人捧戏""戏捧人",周信芳中后期基础做到"人捧戏",凡他演的戏不不红,人缘好是个方面,克意改革才是最主要因素,周信芳戏码凸起在"做"上,既不照本宣科,也不盲从噱头,而是从身份、性格、年纪诸方面来塑造角色.同样老生戏,《徐策跑城》以夸大的跳舞动作,以及繁复身段变更,竭力渲染徐策心如燃火,《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闻听韩信分开馆驿时,一见壁上留言,便两肩猛耸浑身抖动,连背部也充斥着戏,凸现事出意外的惊诧着急.再比方《清风亭》为表现张元秀的老境堪怜,出场腰益伛偻身更曲折、手执拐杖越来越低,与养子张继保清风亭告别时,大段念白更是字字啼血.周信芳最擅文武老生戏,尤其衰生,更为世所推重.但作为海派代表人物,其余戏也相称杰出,红生学的老三麻子,人称"做功老爷".周演红生重做功,嗓子不如红生大王林树森,林树森嗓子好气味长,据说可一气念白千字.周信芳是事实主义,长在人物性格控制,代表作品如《灞陵桥挑袍》就充足体现唱工翻新.一些增加的小细节,如"水底鱼"后的念白,轻描淡写的人物情感表白出来.周信芳岂但善于本锅须生,beijing massage,其他行当也都能拿下,武生戏《凤凰山》、《连环套》、《落马湖》,他能大嗓唱小生,演过《吕布与貂蝉》、《董小宛》、《温如玉》、《棒打薄情郎》,偶然也串花脸,全本《秦香莲》前饰王延龄后饰包拯堪称常见,此外还兼演丑角,曾与南方名旦冯子和合演《打花鼓》,演的活脱街市纨绔.
# ]8 D/ [" @5 l& U海派角儿讲究文武昆乱不挡,完整不受行当制约,和京派讲求术有专攻不同.最早京剧行当分类严厉,分有"十大行当"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后概括成生旦净末丑,而后生末归并成一.京派讲究精而不驳,一门吃透就红一辈子,好比国剧宗师杨小楼以武生见长,无论长靠箭衣全武生应工,即使勾脸出演,也是师承俞菊笙变武净为武生.假如换在上海,这样很难吃得开,海派不但要求兼门类多,各式本子还都要演,传统本戏、新编历史剧与传统折子戏,另外就是连台本戏.连台本戏曾风行一时,象电视持续剧一样,前集套后集,一演就是好多天.连台本戏剧情热烈,灯光玄幻布景什物,有时舞台上还用机关钢丝索,表现仙人剑客飞檐走壁.上海京剧院近十年推出的大戏《狸猫换太子》《宏碧缘》《盘丝洞》都是以前连台本戏的紧缩版,作为娱乐剧目,连台本戏不免失之哗众取宠,海派被诟也在其所,小杨月楼(江南四大名旦之一)出演《盘丝洞》,身着透明浴衣流露粉白肌肤;演《七擒孟获》时,回禄夫人与孟获拥抱舞蹈.就连周信芳演《封神榜》中反串妲己,妖冶较诸《盘丝洞》愈甚.海派京剧太求创新,未免物极必反,演出时真刀真枪,京剧工笔美也因而失却.! @, v+ M. @# Y( Q
连台本戏外,"洋装新戏"是另一海派特产;取材时势消息,服装旗袍西服,伎俩效仿西方话剧,演出者不仅是戏班中人,还邀请处所绅士客串,徐志摩陆小曼夫妇就曾票戏,挺合乎上海市民口味.海派这些表示手段连续至今,前多少年号令重振京剧,崛起名谓戏歌的怪胎,曲是西皮二黄,词是"涛声仍旧""纤夫的爱",电视节目里铺天盖地,可能想籍此吸引年青观众,但愁闷了老观众,年轻人又不领情,一两年后只得悻悻消散.改造是深植入海派肌理的,最近上京大戏《贞观盛世》就应用交响乐伴奏,但窃认为此般噱头对京剧并无进益,beijing escort,京剧滋味只可由悠久节奏缓缓道出才得三味,而京剧也不可能振兴到从前盛况,每种情势都有专属群体跟黄金年代,京剧最后终会成为沙龙文艺,供少局部人观赏,让其余人好奇.
2 e3 J& x0 e- W. M% l/ q越剧' T+ s/ S# {0 g/ h2 r6 v
三次顶峰都与媒体密不可分* _) d8 V" Q/ g, z; e9 `
《十八相送》mm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
t9 C0 h a. a0 W; ^( S越剧是海内列名京剧之后的第二大剧种.京剧积淀凝重,越剧多表现才子才子,无论生旦皆由女性担纲,所以早年被叫作寡妇戏.越剧传统本子里没有勾脸戏,丑角倒有,是些小花脸戏,多饰牙婆恶少之类配角.因是女子演戏,生角当然是走小活路线,素来名角都出自小生花旦,老生老旦中著名的比比皆是,也仅仅有徐天红,周宝奎,张桂芳数人罢了.越剧能在四九年后影响宏大,主要是片子火上浇油,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戏曲电影《红楼梦》《梁祝》《追鱼》《柳毅传书》,几部电影在全国范畴掀起高潮,主要演员也籍以成为全国性名角,小生里演贾宝玉的徐玉兰,演粱山伯的范瑞娟,演柳毅的竺水招,花旦里演林黛玉的王文娟,演王熙凤的金采凤,演祝英台的傅全香等.
+ T/ C* M# c, i( n* Z2 D5 V越剧在史上出现三个高峰,都与媒体密不可分.越剧1917年进入上海,其主要的三种声调: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都在上海形成.首次高峰以十姐妹出演《江山恋》为标志,这是上海越剧界难得的融合合作,其导致筱丹桂自残.筱丹桂为十姐妹之一,当年绍兴戏花旦中的头牌,当年所传"三花不如一娟,一娟不如一桂."一桂就是指她.其夫张春帆是戏院老板,青帮出身有股江湖气,筱丹桂又演惯悲欢离合才子佳人,自比寻凡人多愁善感,也不知是何纠葛,竟服"来沙尔"自杀.此桩命案,报纸连篇累椟报道,首先申明我不是股市投资专家,一时街头巷尾尽在谈论,越剧十姐妹的名声也妇孺皆知,这股风潮延续到四九年后,当红越剧角儿一直不出十姐妹这几位,至于张春帆也因这官司进大牢,解放后清理历史丢了生命./ `6 g: ?& A+ L1 a8 [& i1 b1 @' \
第二次高峰是电影时期,影响力由江南一隅推及全国,进入颠峰.这时,四九年前后出道的演员,如王文娟,陆锦花,金采凤,吕瑞英,傅全香进入全盛,其中影响最大当属王文娟,王是绍兴戏先辈"三花一娟"中王春花嫡传弟子,成名后又与十姐妹中徐玉兰长期合作,《红楼梦》中塑造黛玉一角声名鹊起,很长时间都为越剧旦角头牌.当时能与王文娟一较高低者,当推傅全香,傅是越剧界有名的金嗓子,做工也自成一家,师从国剧巨匠程砚秋,水袖功夫尤为精彩,《情探》阴告一折中,边唱边舞,把人物纠缠难为的忐忑,完全演绎殊为不易.就表演而言,傅全香人物描绘的功力到达越剧的至高点,惟独后来的茅威涛堪与媲美,有意思的是,长期与傅搭班演出的生角,也是当年十姐妹中的范瑞娟.
% f% ]3 I0 o7 ^; m/ B! Z4 r越剧第三次高峰涌现在八十年代,当时上海电视台逢周日都有挡《戏曲大舞台》节目,时间在七点30分黄金档,主持是小辰,主要演折子戏,有时也上个人专辑,上海越剧界几位后期之秀能怀才不遇,这档节目当为首功.《戏曲大舞台》主办过几期全国越剧大奖赛,各地青年演员会集一堂,美女如云很养眼,后来发展到影视圈的何晴,陶慧敏,何赛飞都参加过首届比赛,几位美女好象都没名次,首届三甲分辨是上海当红小生赵志刚,浙江小百花的何英,还有位并列第二,可能是浙江的徐派小生钱惠丽.此后十余年,能被称上名角的,基本都是那几回大赛中出来,得奖演员中有些被挖到上海发展,引起了江浙沪三地越剧界的纠纷,桐庐越剧团当家花旦单仰萍,王派花旦王志萍,徐派小生钱惠丽,袁派花旦方亚芬都是几届比赛的三甲得主,赛后全成为上海各越剧团的台柱.因为评比的剧目是折子戏,所以更重视一招鲜,求的是观众缘,上海越剧自此走上按图索骥的岔路,这几次大赛是始作俑者.同期上海电台也举办过类似比赛,影响远不如电视,但含金量更高,一等奖是杨文慰,朱雅琴,竺小招,赵志刚,都是演唱并重的实力派,但此时早非电台天下,影响力比拟电视越剧竞赛如同云泥.全国青年越剧电视大赛举行了三四届后,便难以为继,成果还是要粉墨退场,无论甘心与否.# J6 l4 O4 @- o& J) F8 r* `# V
苏昆! o1 O5 g1 V4 G
最重唱词,今又光辉
- K- B: s$ F0 L5 @2 o《游园.惊梦》mm万紫千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 Y$ V# L1 j, ?8 a4 S' A8 e流行上海的昆曲名为苏昆,以苏白念词唱调,魏良辅所作曲论专著《曲律》中把高超所著《琵琶记》奉为南曲之祖,个别认为苏昆发祥以此为宗,但此说法又存非议,因《琵琶记》成于水磨昆腔前,与现代昆曲差异还是很大.昆腔始于元代末年,顾坚与杨维桢、顾瑛等人在"玉山草堂"吟唱昆腔,因为昆山"玉山草堂"声名远播,因此成名"昆山腔",明中叶江西人魏良辅对昆腔进行改革,造成著名的"水磨调",此时昆曲还是清唱形式.真正成为戏剧,乃梁辰渔之功,他所写《浣纱记》是昆曲成型标记,至今上海青浦城隍庙,还存有明戏台,当年轻浦县令屠隆在此演出《浣纱记》,主客便是剧本作者粱辰渔.
0 J! y- A1 r1 U& l昆曲是很特殊的戏种,任何曲种都以唱腔为重.独昆曲最重唱词,昆剧出生初期即入上层,宫廷贵族名公巨贾,组织了私人梨园,其中不少班主,自身就是剧作者,或是对昆剧有深入研讨的专家,对他们而言,所求只为自怡,而不在乎观众上座率.唱苏昆所用"曲音"(指元代周德清所倡导的中原音韵),是宋元时期的汴京官话,词字却是吴音,这就造成音律问题,单就音律而言,即便《琵琶记》也非完善,吴梅先生有过如斯看法.至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只管历演不衰,在音律上明代曲家沈璟到近人王季烈对它都有批驳.昆曲演唱,文学是第一性,旋律不外为之服务,咬字明白是最重要的,为让听者懂得内容,吐字要实,行腔宜虚,字是主腔是奴;重腔不重字谓之"奴欺主",这个讲法至今在昆曲界还是主流.曲音实在是阅历史淀积、艺术加工的字音,虽与今日一般话有些相似,但四声不同,声母韵母也有不少差别,加上南北曲字音异读,即使演员发音很正确咬字很清,普通观众也不易听出字面.
2 x, V" E+ p- ~8 o8 J9 [6 _民国时期,昆曲不是主流曲种,一般唱昆曲的都兼通京剧,海派京剧说的文武昆乱不挡,昆就是苏昆,俞振飞能红起来,多依仗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提拔.那年程砚秋来上海唱戏,遇上江南聂家菊花会,看戏时意外挖掘出俞振飞,扮相嗓子无不出众,再探听原是江南曲圣俞粟庐后人,就有心让他搭班,托人讯问俞的意思,俞天然求之不得,就此随程老板去了北京.在北京,程砚秋又荐俞振飞拜程继先为师,程继先是程长庚后人,科班底子极厚,俞振飞又有昆曲祖传,很快就成名,程砚秋原先配戏的王幼荃都被他顶了,即使是梅兰芳,只有演"贩马记"也铁定请俞振飞配戏.俞振飞后来因件风骚韵事跑回上海,北方名角如到沪上,小生戏根本还是请他出来,比如马连良的班底,原有叶盛兰这样的小生名角,来上海演出还是要请出俞振飞,只由于俞在上海影响大,是票房的保障.俞振飞在昆曲上大红大紫还是在解放后,与梅兰芳配合"游园惊梦",与言慧珠协作"墙头立刻"都先后拍成电影,俞也被称为昆曲泰斗.
: M2 X" M* C$ F" M4 U1 d* D6 d% j( R昆曲再度辉煌是在2007年,来自中国台湾的作家白先勇版《牡丹亭》在全国巡回演出,一票难求.中国台湾上演两轮,9000张票在开演一个月前售完.姑苏大学演出的礼堂比较旧,2000多个座位,气象酷热,连续上演数日,人却越来越多,最后不得不加出五六百个座位,观众如痴如醉,泪染现场.2008年2月14日情人节,《牡丹亭》将在北京展览馆戏院完成它的第一百场演出,有人称该剧为中国的《猫》.+ S9 Q G" M6 l3 _
评弹/ b+ L$ M2 Z5 V: \' y0 D2 ~
才子卖艺,父子反目+ @. Q6 }9 T. O* D
《莺莺操琴》mm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C' x) g/ o4 f3 T, W3 }
评弹主要流行于江浙沪三地,影响最大是在上海,尤其上个世纪50年代成立上海评弹团后,收罗简直所有的名角,不在上海又能自成一腔的,只有候丽君等寥寥数人而已.即使在90年代,后起之秀也多出沪地,现在的青年名角秦建国,范林元都是诞生上海学艺上海的,江浙能委曲匹敌的,也就袁小云而已.6 t6 I; j* c5 ^1 i0 h Z
早年上海评弹界中有些人本是大佳人,如黄异庵,黄异庵少年时以书法著名,8岁赴上海师从天台山农刘介玉学诗书.刘是张大千弟子,与吴昌硕,郑农传并称上海书法三大家,旧学渊博.黄异庵不久颇有申明,时称小先生,二十出头开始来申城说书,当时上海两个著名书场,四马路"汇泉楼"和城隍庙"自得楼",只有这两座书场破住脚跟,才算真正成为上海滩的说书先生,黄异庵初加入年度书会就上汇泉楼的挡,而且是分量很重的大年节送客书,那天黄异庵演的"西厢记:拷红",一折演毕声韵具备,不但压住场子还被请求连场,在汇泉楼从年初一演到十五元宵.黄异庵在解放后赴会北京,当时宴会上,周恩来,田汉都在,周要求命题赋诗,黄异庵一蹴而就,博得评弹才子名誉.以黄异庵扎实的国文基础做首律诗底本寻常,许多平话先生评话,还要自己编本子写唱词,黄异庵当时应书场老板要求上新书,晚上看明史编书,白天就上台表演,现抄现卖就能把本大书给实现了.
* L1 |; ^. L3 S t k& J说到编书,他比我们更加爱护.咱们能够这样假想,就不能不说八十年代产生在上海一场文化瓜葛,当事者是杨振雄和其子杨冲,父子交恶是为新书"长恨歌"的版权归属,杨冲的父亲叔父是杨振言和杨振雄,是解放前后赫赫声名的响挡.杨氏兄弟挡以"描金凤"而蜚声,暮年时又编新书"长恨歌",以天宝年间一段艳事为底本,演绎段酸甜苦辣故事,没想到就为这篇新书,搞成父子反目标悲剧.( N8 X. j5 D* _! V
沪剧
5 N5 e9 P" a& P7 B* m' X短暂历史中的时尚
. M- D; @+ A$ K《碧落黄泉》mm从此恋卿卿恋我,花晨月夕不分别.4 D6 N+ `! E$ m: p
沪剧在上海土生土长,与京昆越等其他传统戏曲比较,沪剧是典型西装旗袍戏,代表剧目如"大雷雨""陆雅臣卖娘子""碧落黄泉"等都以民国时期作为背景,有些以真实事件作底本,一方面阐明沪剧贴近时尚,换个角度则揭示了沪剧历史并不悠长.沪剧属吴语区的滩簧之一,源出太湖流域的吴淞江黄浦江乡村的"小山歌",受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影响逐步演化为说唱形式的滩簧调,到清道光年间,角色已经出现分工,上手为男角、下手通常是女角扮演,演员手持胡琴响板,自奏自唱,为差别其他滩簧,当时称作"本滩".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人发动"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从此易名为"申曲",至今尚有个别白叟以申曲称呼沪剧.
8 n& a: Z4 |% e i7 k. f& S早期沪剧的经典曲目"阿必大回外家","借黄糠","卖红菱","庵堂相会",并非走主旋律途径,仍是比拟俚俗,以日常生涯特例入题,观众群体也以城市中低层为主流,但上海传统文明底蕴肤浅,能给予沪剧的养料并不丰沛,沪剧后期的拿腔作调应当有些无奈,六十年代是个分水岭,当时创作的有名曲目如"罗汉钱",切合新婚姻法主题,"芦荡火种"更成为样板戏,这时沪剧重要内容就是控告旧社会,"孤岛血泪"是典范代表,从这时代开端,沪剧彻底"媚雅",不再接收民俗民风.探索沪剧所以走上这条路,能够从上海人性情本源上找出毕竟,经由多年社会风波变幻,上海人道格变得哑忍,而沪剧这一本土剧种,更是上海市民情节的集大成者.
9 f6 e5 l: i l& |2 D7 A/ n和上海人的政治意识一样,沪剧的两面性一直存在.每逢春节,沪剧回娘家运动老是风雨无阻,沪剧团找他们最基本的受众,去郊县巡回演出,演出剧目当然是传统老剧,他们清楚什么台子唱什么本子,这是沪剧的聪慧,也是所谓的上海人精明所在.
1 U5 B5 x) o: i6 J; s q2 h9 |$ j滑稽戏
4 n2 w0 X3 ?7 N7 _6 Q. | O从话剧中来,到晚会中去
4 m; P1 c; r; F( V% J0 }5 a+ V" T4 Y8 ~《三毛学生意》mm实指望,到上海,可能吃一口饭.) Y1 ]" @; |* c* t1 u% o
滑稽戏呈现时光比沪剧更晚,最早是从文明戏中衍生,文明戏其实就是话剧,上海滑稽戏的开创人正常被认为是王无能,他本来就是文化戏演员.南方滑稽戏和北方相声是两类相通的曲艺品类,上海是滑稽戏大本营,也是滑稽戏名家集中之地,滑稽戏是个统称,真要细分的话,还可以规成几类,以说为主是独角戏,单口双人多人都有,形式与相声相同,也讲究一逗一捧.以唱为主称为上海说唱,这是滑稽戏中唱的本工,一如相声里的太平歌词.还有种化妆连台戏,象话剧那样,现在所说的滑稽戏就是这样,演独角戏的演员一般也演滑稽戏.90年代初期,上海滑稽戏团以周柏春,姚慕双兄弟为首,其他演员多是他们弟子,除了这几位还有严顺开等,严顺开早年在电影圈成名,当年主演过阿q正传.国民滑稽戏团,领衔主演有杨华生,笑嬉嬉,绿扬等,所演大型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是滑稽戏的代表作品,人民滑稽戏团文革后出了位后期之秀王汝刚,目前还是上海滑稽界的头牌.第三家叫青艺滑稽剧团,主要演员有方艳华,刘福生,郭敏敏,影响力不算太大,作品中也没值得印象深刻的.4 O( k. s5 ?0 `) S o" }5 l7 ^
前几年晚会风行,滑稽戏又比较热闹,对现场氛围调节有利,所以每逢演出都少不了几出,始终以来滑稽戏演员都比较富饶,侯跃文2006年接收上海报纸采访,就说到当年北京相声演员还都在骑自行车时,上海滑稽界已经遍及了轿车.但滑稽戏演员本身文化底蕴欠乏,为取悦观众趣味,恶俗段子从来层出不穷,很快不复当年盛况,本来以滑稽戏如此贴近生活的形式,不该这么早就式微.( I6 F' K( V6 U; z/ n
韦芈/文 |